象牙海岸,可可出口全球第一,政壇混亂世界前列。農民種出來的是金子,日子卻過得像瀝青。總統像搶銀行,選完就進攻。背后的影子,不是本地人,是法國軍靴、西式選票,還有跨國財團的提款機。
科特迪瓦不是管不好,是被牢牢拽在“不能好”的繩索上。選舉一到,動亂就起,資源一漲,政權就換。
所謂“西式民主”,看起來是規則,其實是手套;所謂“自由市場”,講的是開放,其實是壓榨。這篇文章,就來看看,第三世界想往前走,怎么就被打回原地。
總統像選班長,選完就開戰
1990年,科特迪瓦首次在西方壓力下進行多黨制改革,結束了烏弗埃-博瓦尼30年一黨獨裁統治。從那之后,選舉幾乎成了動亂的代名詞。1993年烏弗埃去世,政壇就像斷線風箏,從此搖擺不停。
2000年,洛朗·巴博贏得總統大選,掌權不足三年,2002年9月,國內即爆發武裝叛亂。科特迪瓦從此陷入南北對峙。南部控制在總統手中,北部被“新力量”武裝把控。一個國家,分成兩段在活。聯合國也好,非盟也罷,都拉不回來這條撕裂的政治線。
2010年,第二次大選更是炸了鍋。巴博與對手瓦塔拉同時宣布當選。雙方各自宣誓就職,各自封鎖銀行,各自指揮軍隊。全國進入雙政府狀態。
聯合國宣布瓦塔拉贏了,巴博說不認。西方國家迅速表態:支持瓦塔拉。法軍直接派兵包圍總統府,四個月后,2011年4月11日,法國部隊沖進官邸,抓走巴博。
這不是選舉,這是政變的包裝。選一次,打一次。巴博最終被送上海牙國際法庭,被指控“危害人類罪”。可六年后,國際刑事法院宣布:證據不足,巴博無罪釋放。
這一場“西式民主實驗”,換來的不是國家秩序,而是四個月內1000多人死亡、10萬人流離失所。西方媒體卻高喊“民主勝利”,仿佛死人都該鼓掌。
2015年,瓦塔拉連任,2016年修改憲法消除總統任期限制。“民主化”的終點,是執政者終身制,選民永遠選不到想要的答案。2020年第三次連任成功,引發新一輪騷亂,抗議者死于街頭。
所謂民主,只要方向正確,規則隨時重寫。西方說你贏,你就贏;說你“獨材”,你就得下臺。不是選民說了算,是西方選了選民。
而這一切的起點,是1990年西方推動的多黨制改革。從此以后,科特迪瓦進入了“逢選必亂”時代。想走獨立道路?“選票”就成了絞索。
種出可可,卻吃不上巧克力
說到可可,沒人不知道科特迪瓦。它是全球第一大可可生產國,占全球市場四成。每年種出來的可可豆,是歐美巧克力工廠的生命線。但農民呢?不吃巧克力,更賺不到甜。
2024年,國際可可價格上漲到11600歐元/噸,創下46年來新高。可農民收到的,卻是每公斤2.75歐元的政府指導價。一噸豆子,市場賺11600,農戶只拿2750,中間差價進了哪?出口商、跨國公司、金融投機商,再加上政府的“監管抽成”。
農民不干了。于是開始走私,每周偷運出4000噸,一年損失20萬噸,占總產的10%。國家調高收購價、限制出口,但封不住。
在可可主產區,買通檢查站一次得花22800歐元,才能讓一輛裝滿可可的貨車安全出城。這一現象不叫腐敗,叫制度性榨取。賄賂者是農民,受益者是官員與中介,痛苦者還是農民。
更嚴重的是,這場“可可困局”背后,是對出口結構的控制。科特迪瓦的可可,必須賣原料,不能加工。因為一旦建立加工鏈,就威脅到西方食品加工巨頭的生意。
至今,90%以上的科特迪瓦可可豆以原料形式出口。國家靠出口創匯,農民靠汗水喂國際品牌。資本不準他們加工,不許他們提價。一個簡單的精煉設備,就是“違背自由市場”。
2023年初,可可農戶大罷工,要求提高收購價。政府答應一半,卻只延續三個月。跨國采購商威脅減少采購配額,政府就立刻壓價。果斷、迅速、整齊劃一。可不是對民眾,是對上面資本的響應速度。
結果,農民一邊種豆,一邊負債。全國農戶負債率超過60%。在可可這條“命根”上,農民是最低級的齒輪,連咬合都不完整。
兵不是本國的,仗也不是自己打的
科特迪瓦亂不是因為兵多,是因為兵不聽自己的。真打仗的,是西方士兵,管國家的,是前宗主國法國。
2011年,法軍“新月行動”正式介入科特迪瓦。空軍戰機轟炸總統府地堡,地面部隊包圍官邸,4月11日凌晨,前總統巴博被法軍押走。這不是聯合國授權,這是“駐軍干政”。
法國人走得干脆么?不。2024年12月31日,科特迪瓦與鄰國布基納法索、尼日爾聯合宣布驅逐法國駐軍。輿論稱為“非洲脫法潮”,群眾舉著標語,“我們要安全,不要殖民”。
但這事沒那么簡單。軍事顧問還在,后勤體系還在,情報機構還在。表面走了,其實換了馬甲。科特迪瓦2016年簽署“防務合作協定”,名義上是訓練協助,實則是安全監管。
在2020年科總統選舉期間,法國駐軍多次介入示威管控。西方媒體一口咬定“保護秩序”,但街頭顯示:法軍裝甲車鎮壓示威群眾,催淚彈直接射入集會中心。
這不是戰后援助,這是戰中干預。外軍成了本國政局的穩定器,但這穩定,不是為民眾,是為資本。
西方在非洲建立的不只是軍事基地,更是干政通道。軍事“協助”、民主“輸出”、市場“自由”,這些詞的共同點是:本地政府只有用,沒有決定權。
科特迪瓦只是模板。同樣的故事在馬里、尼日爾、加蓬、幾內亞輪番上演。反西方浪潮背后,是一次次真實的“被干預史”。
科特迪瓦之亂,表面看是種族、宗教、經濟、政治,背后歸根結底是一句話:第三世界想走起來,西方就來把你摁下去。
參考資料:
科特迪瓦亂局見證“西式民主”的“水土不服”.新華網.2011-01-19.
科特迪瓦內戰:兩個“國王”的戰爭?.廣州日報.2011-04-16.
國際觀察|非洲國家為何對西方駐軍連下“逐客令”.新華社.2025-01-06.
科特迪瓦深陷可可困局.駐科特迪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2025-02-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