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71歲的小提琴家陳順平,2022年因為腹痛難忍,跑到醫院卻被拒診。實在沒辦法后,他回到家中,痛不欲生,決定以跳樓了卻痛苦,還留下遺書。家屬發出長文哀悼,字字心痛,只愿悲劇不再上演,就醫能更加人性化。
2022年4月13日晚上,上海的一個音樂家突然腹痛,然后慢慢的轉變為劇痛,還嘔吐,整個人像是被抽去了骨頭一般。
家人發現之后,急忙撥打120,還把他送去了同濟醫院。因為醫院人滿為患,所以拒絕接診了。
沒辦法,家人又著急忙慌把他送到第十人民醫院,可是醫院卻并沒有開門。因為一個區域的醫院是有限的,沒有辦法,他們只能把陳順平送回家,希望情況能慢慢地好轉。
事實和他們期待的相反,陳順平的疼痛一次比一次劇烈。第二天早上,他實在忍不住了,就留下兩頁遺書,轉身就跳樓了。
遺書中說:他十有八九是得了胰腺炎。他實在是忍不了了,只能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
家屬發文講述了事件經過,但也聲明了不會再追究責任,只希望社會能關注這樣的問題,讓悲劇不再上演。
事件發酵之后,同濟醫院回應,急診一直在正常接診,并沒有出現他們說的那種情況。前面提到的第二家醫院也說:急診還是在運行之中的。中間到底出現了什么信息差錯,或許只有經歷了那一夜的人才清楚。
2022年的上海,上海71歲的陳順平是一位藝術家,早已退休了,但是還經常去社區,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玩音樂。他這個年齡,按道理來說,應該有許多上了年紀的小病癥。
可他每天都會按時運動,也沒有什么基礎疾病。只是4月13號晚上9點多,突然感到腹部有一陣隱痛,參考以前幾十年的經驗,他以為是沒消化好,就先忍著看看。
可他卻覺得越來越痛,還頻繁嘔吐,就想著這下得去醫院了。他老婆馬上聯120想要急救車前來接人。
可當時,醫療資源也不是很充裕,對方回答說:“你們需要排隊等電話。”
陳春平的夫人非常氣惱,她急著說:“難道要在家等死嗎?”客服也說:我們也沒辦法,只能等著。
好不容易等到凌晨12點,救護車終于來了。他們以為這下就好辦了,沒想到,到了同濟醫院急診部的時候,門口卻有護士說:“急診室里面人太多,不能進入急診。”
這一下可把陳夫人急壞了,她苦苦哀求護士:“能不能通融一下,因為丈夫實在疼得受不了了,希望能先解決一下當前的問題。”
可是護士非常冷漠的說:“沒辦法,這是醫院的規定。”東方不亮西方亮,他們趕忙又把陳先生送到第十人民醫院去,結果這家醫院沒開門。
救護車里面的醫生,在簡單檢查之后下判斷說:“陳先生的這個病沒什么大礙,可以先不用去醫院,回家買一個叫匹維溴銨片的藥片吃,就可以緩緩了。”
當時大半夜,除了醫院,他們也找不到其他藥店開門了。或許是他們自己也掉以輕心了,沒有非常看重這件事,也沒有去全城其他地方,找24小時營業的店鋪。
所以他們在想不到辦法之后,就決定回家了,想著應該能撐到白天,再去其他醫院試試。
陳順平回家之后,還是咬牙忍著痛,不想讓家人擔心,家人安心睡下后,他一個人在夜里,捂著腹部輾轉難眠,倒吸涼氣,感覺五臟六腑都扭曲、痙攣了。夜晚他一直發出呻吟。
陳夫人一夜未眠,用各種辦法希望他好受一點,一直到早上7點,感覺陳先生要穩定一點了,她才心驚膽戰地入睡了。
陳先生覺得自己縱然有鋼鐵意志,都堅持不下來這個痛。他回顧了一生,只留下兩頁遺書,里面寫道:我要提前走了,因為醫院拒絕給我看病,我實在忍不了胰腺炎的痛苦了。
陳夫人只睡了一個多小時,醒來之后發現丈夫不見了,還看到茶幾上擺著兩頁紙。突然想到他可能自殺了。
陳夫人趕忙跑下樓,發現了丈夫的遺體,他血肉模糊,毫無聲息,陳夫人崩潰了,嚎啕大哭。
事發后,陳順平的兒子在微博上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他說:“父親是離開四樓的家后,往上爬了兩樓,然后從窗戶上一躍而下了。”
許多人不理解陳先生的做法,他們認為再忍忍,或許就能等到光明。可健康的人沒有經歷過,所以也無法想象,究竟是怎樣的痛苦,會讓如此有韌性的中國人,寧愿死也要擺脫折磨。
究竟是怎樣的痛苦,讓注重面子與生死尊嚴的中國人,選擇了這樣一種不體面的方式。
其實,如果醫院能給點止痛藥,陳順平或許也不至于走到這一步。更讓人揪心的是,人死后,醫院的冷凍庫都沒位置,只能立馬把人送去殯儀館火化,更別說葬禮等流程了,就連下葬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他們在當天下午3點多,就匆忙將陳順平送去火化了,甚至無法通知親朋好友。生命走得如此匆匆,好似沒有留下半點痕跡。
事發后3天,同濟大學醫院回應:“目前醫院急診和發熱門診一直在正常接收病人,而且是24小時開放的,并沒有急診不接收普通病人的情況。”
可是第十人民醫院也并沒有關閉急診,這家醫院一直在接收病人,與他們說的情況并不相符。
不論如何,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健康是沒有小事的,身體的一小次報警都是在向我們求救。我們應該抓住征兆,防患患于未然。
除此之外,遇到困境時,我們要積極尋找多種解決方式就醫,遇到挫折之后,可以聯系其他人想解決辦法,求助于社區醫院等,或許就有轉機,輕易放棄才是真正的絕路。
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為社會規則積極發聲,不管是醫療還是其他的不公現象,我們都應該合理監督、推動規則的完善。因為,社會的木橋,說不定就在身邊的一條木板上出故障。
文獻來源:
2022年04月20日 來源:醫學界,上海小提琴手之死:醫院在院感風險和急診救治之間如何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