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甲醫院的專家深入社區,健康科普不再是“蜻蜓點水”。5月6日是世界哮喘日,甘泉路街道與上海市同濟醫院創新合作,將三甲醫院的專家資源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通過“健康科普—義診服務—數字傳播”閉環模式,讓晦澀的醫學知識化作弄堂里的煙火日常,吸引更多居民參與疾病防治知識的學習。
“家用霧化藥無效時如何判斷送醫?”“運動后咳嗽是否需要停訓?”在甘泉路街道,來自上海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多學科專家圍繞“打破誤區、科學防治、暢享呼吸”主題,針對過敏性哮喘、哮喘急性發作的急救指南等居民常見問題,用通俗語言與“鼻炎-哮喘關聯模型”直觀展示,細致解答居民關切。同步開啟的線上直播間,評論區的提問實時滾動,不同于傳統義診的時空限制,此次健康科普行動通過“線下科普義診+線上直播補位”形式,突破了限制擴大科普知識覆蓋面,實現了醫生與居民之間的多向互動。
“這種形式非常好,我們年紀大了,出門不方便,線上直播讓我們在家就能聽到專家講課,還能和專家互動提問。”社區居民張阿姨觀看直播后感慨道,“而且線下義診也很貼心,專家們給我們檢查得很仔細,解答了我們很多疑問。”
此次合作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社區延伸的一次創新嘗試。甘泉路街道工作人員介紹,“我們轄區內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50%,而轄區內的同濟醫院是三甲醫療資源的‘富礦’。如何盤活這‘一老一院’的資源稟賦,是我們重點探索的方向。”通過黨建引領搭建資源對接平臺,甘泉路街道整合了同濟醫院的專家資源、融媒平臺的技術優勢以及社區的組織能力,打造了“健康科普—義診服務—數字傳播”的閉環模式針對老年群體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各居民區特別組織志愿者手把手指導居民使用手機看直播、調回放、查資料等功能,讓健康科普真正走進每一個家庭。
在科普過程中,同濟醫院的醫生們發現,如果長時間講解或者大段輸出健康知識,居民可能會感到困惑、難以吸收。呼吸科醫生表示:“長段講解容易讓人走神,碎片化的輕科普知識更易被接受。”在此次活動中,同濟醫院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一改傳統專家講科普的枯燥方式,將復雜的哮喘防治知識拆解為“用藥誤區”“預警信號”等一個個簡短易懂的片段。醫生以真實病例為切入點,結合“答問積分兌獎”形式加深理解,讓居民從“被動聽”轉向“主動問”。
“科普不是單向輸出,得用百姓的語言講透問題。”兒科嚴醫生補充道,“用‘吹口哨式呼吸’形容喘息癥狀,居民一聽就懂。”居民們也對這種科普模式表示認可。“以前我們對哮喘了解很少,覺得只要不發作就沒事兒,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才知道哮喘需要長期管理,醫生們也給了我們很多實用的建議。”居民王先生說,“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完善健康服務體系至關重要。街道負責人表示,“后續街道還將和同濟醫院繼續深化合作,在更多居民區開展不同主題的健康直播科普活動,推動健康服務從‘單向傳播’轉向‘雙向互動’,切實增強群眾的健康獲得感,讓居民們真正享受到‘家門口’的健康服務。”
原標題:《健康科普走進社區,甘泉路街道攜手同濟醫院讓疾病防治知識深入人心》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胡文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