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接電話,走路時也不忘發語音叮囑項目進展,眼前這位自嘲長了白頭發的“80后”,正不遺余力推進一場“鄉村實驗”。
在春日的成都彭州濛陽街道蔬博園,《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了成都鄉守鄉伴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鄉伴”)總經理唐利利。事無巨細的“忙碌”是這位“新村民”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出身于上海的她,早年間在廣告行業創業,接著轉戰金融領域,而最終,“回歸”鄉野。這樣的跨界人生,不囿于行業,更突破了地域——從東部沃土到西部曠野,她說,“容易的事情輪不到我們來做。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換一身衣服’,而是要為鄉村找到‘最合身的裝扮’。”
如今,到彭州已有三年之余,唐利利學會了說四川話,牽頭承辦了第十三屆中國·四川(彭州)菜博會,謀劃實施龍興藝文中心,并致力于積極引進新業態新品牌,助推彭州文旅業態轉型。
起初,上海大鄉伴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派她到彭州“開疆拓土”,只是期望她以集團管理者身份提供指導,但因“緣分”和“理想”,她漸漸扎根于此,成為了一名“新濛陽人”。“我喜歡這里的人和目標感,”唐利利說。她給自己定下的任務是讓蔬香理想村每年都不一樣。“這種變化可能是衛生更好了一點,服務更貼心了一些,或是場景更完整了一些。”
跨界人生:從廣告到金融,再到鄉野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不僅是全球矚目的盛會,也成為許多年輕人夢想的起點。唐利利便是其中之一。大學畢業后的她,沒有選擇常規的職場路徑,而是踏上了創業之路。
“我走的路可能和大家不太一樣。”唐利利回憶道。初入社會的她,一頭扎進了廣告營銷與策劃行業,而上海世博會的契機,為她的事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那兩三年,只要肯拼,很容易賺到第一桶金。”
那時,她的客戶以外資企業為主,尤其是美國和德國的公司。與這些國際客戶的合作,不僅讓她在專業上快速成長,更塑造了她對工作的態度。
“德國人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一個產品的顏色都會反復確認。”唐利利笑著說,“但正是這種嚴謹,讓我學會了高標準對待每一件事。”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她的市場營銷能力有所見長。但潛心好學的她并未止步于此。出于對金融行業的好奇,唐利利自學半年,考取了基金和證券從業資格證,隨后進入上海的一家金融公司。
“在國企做金融,一切按標準化流程走,嚴謹但缺乏靈活性。”盡管趕上了金融行業的黃金期,但幾年后,她漸漸感到厭倦,“那種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讓我覺得生命有點浪費。”
唐利利
一次偶然的機會,唐利利聽了鄉伴集團董事長朱勝萱關于鄉村振興和青年返鄉創業的課程,深受觸動。“我當時就想,我要做自己的民宿,過更自由的生活。”
她投了一份簡歷,機緣巧合下進入鄉伴,盡管薪資遠低于創業時期,但她依然選擇從基層做起。“我一直都非常熱愛旅行,在國企時每年有1/5的時間都在路上。”
剛進入鄉村振興領域時,唐利利感到迷茫,“我被直接派到浙江衢州的一個村莊,從零開始。”她每天面對的,都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與村民溝通,協調政府事務,對接設計師和運營團隊。
“你沒有經驗,但必須滿懷熱情。”她回憶道。在那里,她和團隊嘗試將村民閑置的房屋改造成長短租結合的特色民宿,并動員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鄉村振興。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教村民講英語、學習接待話術,甚至指導他們如何準備早餐、布置客房。“農村的房子往往三四層樓高,但大量空間閑置,我們要做的就是激活這些資源。”除了硬件改造,她和團隊還通過舉辦烤紅薯聚會、鄉村晚會等方式增強村民凝聚力。“2019年那會兒,我們已經在村里辦過年走紅毯活動了。”
浙江衢州開化縣密賽未來村
一年多的基層歷練后,唐利利開始負責“樹蛙部落”民宿項目,這也是她真正找到鄉村振興價值感的轉折點。“我們提出‘以單點住宿帶動整村發展’,通過高端民宿激活鄉村經濟。”除了住宿產品,團隊還幫助村民銷售農副產品,教他們基礎的運營技巧,讓鄉村資源真正流動起來。
“鄉村振興不僅是建幾個漂亮房子,而是要讓老百姓真正受益。”唐利利說。這種“點面結合”的模式,讓她在實踐中看到了文旅帶動共富的可能性,也讓她從最初的“想做一家自己的民宿”,逐漸轉向更廣闊的鄉村發展事業。
鄉村實驗:讓年輕人真正“住下來”
“前兩份工作經歷給了我很多思路。”唐利利坦言。在她看來,鄉村振興需要打破傳統框架,用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問題。
如今,作為鄉伴總經理兼成都彭州片區項目負責人,唐利利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這比單純的商業管理難度大得多。工作范疇已從前端的規劃設計延伸到建設管理、運營營銷全鏈條。”
2021年起,唐利利帶領團隊扎根彭州。面對這個已初步形成蔬菜全產業鏈開發格局的“中國蔬菜之鄉”,打好區域的“農業牌”,將其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勢能,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命題。
在充分調研后,唐利利發現,應當在原有蔬菜產業“家底”上做疊加和賦能。于是,2021年底,鄉伴在西南地區的首個以O+EPC模式的農業產業升級文旅示范項目——蔬香理想村正式拉開序幕。
成都彭州蔬香理想村
涵蓋高端民宿原舍蔬香、親子蔬菜綠樂園、萌寵種子餐廳等文旅業態場景,以蔬菜為切入點,打造樹立年輕化、有記憶點、有競爭力的品牌形象,進而轉化成市場價值……唐利利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鄉村實驗”。
作為“操盤手”的她,60%的時間都扎根在項目上,真正以“新濛陽人”的身份參與鄉村建設。而這種深度融入讓她更理解當地需求,也更能把握鄉村振興的關鍵——“人才”的重要性。
“我們最早的理念就是‘設計改變鄉村’。”唐利利強調。在她看來,如果沒有優質的設計產品和舒適的公共空間,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是空談。“我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像我一樣真正扎根這里,成為常住村民,而不是匆匆過客。”
于是,唐利利帶領團隊從最基礎的民生改善做起:打通快遞物流、引入外賣服務、改造公共設施。“剛來時這里連快遞都進不來,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十幾個從外地來的年輕管理者。”
面對鄉村人才短缺的難題,唐利利還摸索出獨特的解決方案。在團隊開設的火鍋店里,碩士學歷的管理者在店里端盤子,用“陪伴式成長”帶動當地員工。“我們招不到現成人才,就自己培養。”
唐利利團隊在當地開設的火鍋店
“鄉村工作比干房地產累多了,”唐利利笑著說。她和團隊信奉一個理念:容易的事情輪不到自己來做——從點評平臺的評分到地圖導航的定位,從政府溝通到在地人才培養,每一件都是“非標準化”的挑戰。“這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長白頭發,”她指了指自己的鬢角,“但這些思考是值得的。”
從最初聽不懂四川方言,到現在能自如交流,她努力讓自己真正成為這里的一份子。“如果你不能成為‘新本地人’,鄉村振興項目就很難真正成功。”
如今,蔬香理想村已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共建。目前,二期項目已經在慢慢呈現,一系列商業空間和研學酒店正“生長”起來,并成為本地人的活力廣場。唐利利說:“看到我們這群新村民帶來的改變,這種成就感遠超任何考核指標。”
蔬香理想村奶茶店一隅
靜待花開:“果子要熟透才甜”
鄉村振興是一場關于“品質生活”的長期實驗——既要留住鄉村的質樸,又要注入現代的精致。而這場實驗的核心,正是像她這樣的“新村民”,用雙腳丈量土地,用雙手重塑鄉村的未來。
在她看來,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換一身衣服”,而是要為鄉村找到“最合身的裝扮”,而這恰巧在實操上是極富挑戰性的。
她以蔬香理想村為例:團隊計劃結合蔬菜產業打造藝術街區,但每一步都需要耐心。“開一個店容易,但要讓它的影響力持續,就需要整個環境干凈、舒服。”
鄉伴賦農產品門店
談到為何選擇彭州,唐利利歸因于“緣分”。最初她只是以集團管理者身份提供指導,卻漸漸扎根于此。“我喜歡這里的人和目標感,”她說。
改變在細微處發生。村民開始自發推薦團隊帶來的好產品,一個例子是,火鍋店店長發現,有顧客被店里的氛圍所感染,連續四天帶不同的朋友前往用餐,團隊的成員因此也收獲了信心和鼓舞。在唐利利看來,鄉村振興最動人的不是數據增長,而是年輕員工眼里重新有了光。
她也給自己定下了任務:讓蔬香理想村“每年都不一樣”。這種變化可能是衛生更好了一點,服務更貼心了一些,或是場景更完整了一些。
而面對鄉村建設天然的緩慢進程,唐利利表現出難得的耐心。“路會好起來,但你要等,”她比喻道,“就像摘果子,強行催熟的口感總差一點。”
在蔬香超級理想村三期規劃中,她準備引入數字游民和主理人制度,但前提是打好基礎。“有了更好的土壤,創造力才會自然生長。”這種長期主義的態度,或許正是她在鄉村振興這條“艱難的賽道”上持續前行的底氣。
面對鄉村運營難題,唐利利將其歸納為標準化與在地化的沖突,例如品牌嚴苛的標準化要求與鄉村非標環境的持續角力。走在尚未完全竣工的項目旁,唐利利向我展示著“進行時”的鄉村振興:裸露的管線、半成品景觀與已營業的店鋪共生。“被迫提前開放確實讓所有人不舒服,”她撫過店鋪門框未打磨的邊角,“但等到完美才開業,在鄉村是奢侈的。”
這種“未完成狀態”恰是她工作常態的隱喻——在資金、人力、理念的多重限制下,堅持著“60分就開張,80分再迭代”的務實哲學。
蔬香理想村一隅
面對“商業回報率”的質詢,唐利利正在探索中間路線。“純功能型產品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完全商業導向又會失真。”
她以改建的安踏店為例,這個由停車場改造的空間既保留了品牌調性,又融入本地消費習慣。“不一定能掙很多錢,但起碼不虧錢。”這是唐利利對合作伙伴的坦誠承諾。在與安踏等品牌合作時,她更看重項目對鄉村的長期價值。
此外,她還嘗試將國際化品牌與鄉村生態融合。比如引入Linefriends,并規劃甜品站等互動體驗。“我們希望鄉野也能擁有國際化的生活品質。”
首家以蔬菜為主題的安踏兒童快閃店
而當記者問到,大多數文旅項目追逐山野美景,唐利利和團隊如何在平原“雕花”時,她談到,“山上項目有天然流量,但鄉村振興不能只做‘好看’的。”
她坦言,蔬香理想村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沒有打卡景觀的情況下,打造一個真正可持續的鄉村樣本。她的答案很明確:打通一二三產,讓農業成為文旅的底色,而非標簽。
當談到接下來的計劃,唐利利坦言,先“搭骨”,再“填肉”。目前,最棘手的問題在于,需要將二期項目搶在今年的蔬博會之前加速收尾,“沒有完整的空間,內容再好也留不住人。”
此外,她還在思考如何導入優質內容,目前正籌備蔬菜藝術展、節氣工坊等IP活動。不過,她一再強調,更加需要引入新生力量,招募一批“既懂鄉村又懂潮流”的主理人。
“鄉村不是企業為所欲為的地方,”她望著施工中的地塊說,“但正因如此,每一點改變才更有意義。”在這個拒絕速成的理想村里,唐利利正用“農業+”的跨界公式,證明平地也能長出比山景更動人的風景。
成都彭州蔬香理想村
記者手記:
彭州以“中國西部菜都”而聞名,但當地政府和鄉村主理人顯然不想止步于此——要讓蔬菜這一標簽“活”起來。
唐利利的團隊是其中之一,他們嘗試讓蔬菜跳出農田:研發蔬菜巧克力、設計蔬菜主題婚禮、開發蔬菜文創服飾,甚至用金針菇造型打造網紅藝術裝置。在這里,蔬菜可以穿在身上、種在心里,它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是食材。
在蔬香理想村的書店里,記者看到,蔬菜科普繪本與時尚雜志并列,暗示著這場“去標簽化”實驗的本質——不是否定農業,而是重構農業的價值鏈。
當記者問到支撐她的精神內核時,她給出三個關鍵詞:信任、勇氣和平臺。“不能讓公司、政府和這片土地失望,當下敢踏出舒適圈的人不多,鄉村需要‘非常規’的開拓者,我們要做橋梁,讓更多的創意人(的項目)在這里安心落地。”
這種“理想主義”的背后,實則是極強的務實底色和極致的品質追求,同樣,也離不開彭州在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的推動與融合。唐利利坦言,團隊目前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當記者詢問其對項目的哪個部分最滿意時,“滿意?還遠著呢。”這位“完美控”管理者笑著說。
本文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