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蹲在門檻上數零錢,143塊在掌心攤開薄得像片紙。他嘆氣說這錢買袋化肥都不夠,可地里收成剛夠糊口,拿啥存錢養老。
村里老人大多這樣,每月攥著百把塊養老金,看病買藥都得掰成兩半花。
兩會代表說的那事,像塊石頭砸在人心上。
全國最低標準143元,上海卻能拿1494元,差了整整9倍多。
廣東去年才加77塊,云南四川好些地方干脆沒動靜。表叔在云南,養老金比低保還少一半,全靠兒子打工寄錢續命。
都說農村生活成本低,可電價比城里貴,菜價跟著漲,去鎮里看次病車費就花掉小半錢。城里人跳廣場舞的晚上,村里老人早早就著油燈睡了。買手機挑最便宜的,旅游想都不敢想,生病能扛就扛。
數據說農民平均活到69歲,比城里人少活五年多。
領養老金時間短,反倒拿得更少,這理兒咋都說不通。專家講該把養老金和當地消費掛鉤,2030年至少得達到低保標準。
可現在連低保一半都不到,說是保障,更像糊弄人。人大代表提了個倍增計劃,說未來十年每月多漲20到30元,到2035年爭取讓農民基礎養老金漲到600元左右。兩位老人加起來千把塊,吃飯買藥能松快些,也不用總等著兒女接濟。
這想法聽起來暖人心,可啥時候能成真呢?
2025年新政倒是漲了20元,中央和地方聯動,上海漲到1580元,甘肅肅南也有328元。但90%的人還在選最低繳費檔,縣級財政壓力大,難啊。
有人建議給交過公糧、農業稅的老人多補點,就像城鎮職工有視同繳費年限。農民當年交公糧、修水利,為國家出了力,老了不該被忘了。
可現在各地標準亂得很,隔壁縣能拿281元,這邊才151元。
村干部說沒錢補,有錢的地方使勁漲,這不公平感像根刺扎在心里。我總覺得,農村養老不能光靠子女,國家多投點錢,讓老人兜里有錢,不光能吃飽穿暖,還能有點尊嚴。
經濟學家算過賬,每月多給200塊,農民敢多花點錢,帶動消費比發消費券實在。擴大內需咋能少了農村這片天?可十年前就說城鄉養老統一,如今還是老樣子。
中央這次說要加大財政保民生,希望能多往養老金里傾斜些。“養兒防老”這話在村里越來越難應驗,土地收成看天吃飯,養老金成了最后指望。
要是真能漲到600元,老人們夜里睡覺也能踏實些。
現在政策有了方向,可落實快慢全看勁頭。農村老人等不起啊,頭發白得快,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就盼著手里的養老金能跟得上物價,跟得上心里的盼頭。
到底啥時候能讓農村老人從“活著”到“活好”?這道題,得趕緊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