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布隆迪特派記者 黃培昭】隨著飛機降落在布隆迪經濟首都布瓊布拉國際機場,《環球時報》記者望見僅次于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深湖坦噶尼喀湖的湖面在暮色中波光粼粼,整個湖就嵌在東非大裂谷中。布隆迪這個有著“非洲心臟”稱號的國家靜臥在東非大裂谷西側。
不幸的是,這顆“心臟”曾因歷史與資源的桎梏而跳動遲緩——電力短缺、糧食匱乏、醫療薄弱,這些因素使得布隆迪的發展步履維艱,成為全球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也表示,糧食安全威脅著該國上百萬人的生命。
聯合國正通過采購當地農民生產的糧食、為學校提供餐食等方式援助布隆迪,而中國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這顆“非洲心臟”復跳。布隆迪駐華外交官曾表示:“中國減貧成就是我們的榜樣。”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中國援布隆迪農業示范中心,正午的陽光灑在魯塔納省金黃的稻田里。微風拂過,稻浪翻滾,谷穗沉甸甸地低垂。這番景象讓記者不禁想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詩句。
在魯塔納省布吉加村,當地農民戈迪安的藍頂別墅像一枚勛章,鑲嵌在稻田與碧空之間。戈迪安曾經長期住在茅草屋里,而如今也蓋上了氣派的別墅。他站在自家的曬谷場上,腳下金黃的稻粒厚如地毯。“6000萬布隆迪法郎(約合14.5萬元人民幣)!”戈迪安舉起手機,一邊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銀行卡余額截圖一邊說道。
戈迪安的妻子圖伊薩貝正背著嬰兒喂牛,她笑著對記者說:“以前我們種的水稻每公頃只有2.5噸的收成,現在能達到每公頃10噸以上。以前是一季稻餓半年,現在三季稻養活了好幾個孩子,還夠供他們讀私立學校。”
30歲的大學畢業生恩達耶辛加讓《環球時報》記者聯想到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恩達耶辛加俯身托起稻穗,對記者說道:“以前種地是‘詛咒’,現在是‘金鑰匙’。”他告訴記者,他的2公頃稻田即將收割,預估收入能再買兩頭安科拉長角牛。他給記者展示了其窗臺上擺著的中國專家贈送的雜交水稻標本,玻璃罩里的稻穗金黃飽滿。
布隆迪國家合作經濟發展署署長伊克基是一名“90后”。5年前,伊克基在田埂上偶遇中國專家組組長楊華德,此后便從曾經的失業青年逆襲成技術骨干。伊克基特意給長子取名為“楊”,以致敬和感恩改變他命運的中國導師。
在距離中國農業示范中心不遠的“林格四村”,布隆迪單身母親愛麗絲的磚房墻上,貼著家中兩個大學生的照片。她說,曾經她也因為種植失敗而在田埂上痛哭,但如今她用種稻的收入把孩子送進了大學。愛麗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專家教我們像育兒一樣育苗。”
布隆迪環境農牧部部長多迪科介紹說,布隆迪有近1300萬人口,其中約九成都是農民。他說:“過去‘農民’約等于窮人,現在成了體面的職業。”《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他的咖啡杯上還印著中國援布農業示范中心的照片。
結束采訪后,楊華德組長在晚風中指著腳下的稻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們剛來時,這里還是一片荒地,現在長勢越來越喜人、產量越來越高。”他介紹說,自2009年起,中國政府連續派遣6批高級農業專家組赴布隆迪開展援外任務,目前的第六批專家從2024年4月開始履職。
歸途的飛機掠過云層下的萬千田疇,又讓記者回想起此行中的一個個畫面——楊華德組長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掌、布隆迪母親給孩子講述稻穗童話時的笑容、中布青年在試驗田里交接數據時的擊掌……記者回憶起伊克基的那句話:“這片稻田里走出過抱著稻穗入睡的窮小子,也走出了改變國家農業版圖的追夢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