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若清
京劇電影《滿江紅》海報。 片方供圖
電影與京劇的故事從戲曲電影《定軍山》開篇,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京劇電影工程”的最新兩部電影《滿江紅》《紅鬃烈馬》將與廣大觀眾見面。回顧這10余年的京劇光影故事,滿是收獲與感慨。
2011年,“京劇電影工程”啟動。這是一項在中央領導親自倡導、推動下,在中宣部大力支持下實施的國家級、歷史性工程,承載著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挖掘京劇經典劇目深厚內涵、記錄博大精深的京劇表演藝術的重任。憑借中影全產業鏈優勢,我們以年均一部的創作節奏,先后將《四郎探母》《紅樓二尤》等12部經典劇目搬上銀幕,努力構建京劇影像檔案系統,探索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創新路徑。
京劇是具有程式化表演、寫意性美學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藝術典范,電影是具備視聽表現力、廣泛傳播力和多元敘事手段的現代藝術。“京劇電影工程”的核心是把京劇和電影這兩種藝術結合好。京劇獨特的表演方式,如虛擬動作、程式化身段,這些傳統的東西不能丟;電影講究真實感,得讓現在的觀眾看進去、喜歡看。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琢磨怎么既保留京劇的韻味,不丟失京劇的內核,又讓電影拍得自然生動、表達順理成章,每一步都小心平衡。
以《滿江紅》為例,我們在拍攝時遇到一個難題:京劇的舞臺是虛擬的,一桌一椅就能代表千軍萬馬,但電影觀眾更習慣真實的場景。怎么讓兩種風格“和諧同框”?比如黃河岸邊那場戲,舞臺呈現靠演員的氣勢和動作,在電影里,我們用特效做出了滾滾黃河,將風波亭還原成滄桑的古建筑。我們還架設了多臺攝像機,從各個方位記錄表演。岳飛憤怒時的細膩表情在舞臺上難以捕捉,電影用特寫鏡頭讓觀眾看得真切。如此既保留京劇的韻味,又讓畫面有沖擊力,對觀眾形成有效的吸引。
電影拍攝中,我們被京劇“一棵菜”“傳幫帶”的精神感染,真切感知京劇藝術的“韌性”,一次次為老一輩京劇藝術家的敬業精神動容。年屆八十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是大家一致推薦的《群英會·借東風》中周瑜的扮演者。他擔心“自己的年歲高,達不到標準”,接受拍攝任務后,每天堅持練功,最后完成得非常出色。片中有個舞劍的片段,他拍攝了多次,新做的厚底靴有點硬,腳磨破了、出血了,他就在傷口上包塊紗布,穿上靴子繼續拍。葉先生在電影首映禮上說:“我今年80歲,拍攝這部京劇電影是一次繼承和弘揚、守正與創新,我能參與十分榮幸。”字字句句飽含老一輩藝術家對京劇藝術的無限熱愛與責任擔當,也給予我們電影人不斷前進的動力。
今年“五一”前夕,我們帶著中影出品的12部京劇電影,在120余家中影國際影城開啟全國范圍的長線放映,更多觀眾尤其是銀發群體可以在家門口領略國粹藝術的魅力。4月28日起,“運河梨園夜·光影映萬家”活動開啟,在京杭大運河沿線的6座城市,通過中影二級市場綜合服務平臺,6部京劇電影以露天放映的形式與觀眾共享。
235年前,“三慶徽班”順大運河北上進京。如今,行走大運河,我們感受到文脈的厚重與時代的氣息,京劇電影帶給廣大人民群眾的不僅是過去的精神與文化,更是當下的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2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