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上海戲劇學院的校史,相當于半部中國戲劇乃至影視史。如果沒有上海戲劇學院創院藝術家和教育家——熊佛西、顧毓琇、吳仞之、顧仲彝、黃佐臨、李健吾等等,如今大家看到的電視劇《繁花》和電影《愛情神話》《好東西》里的游本昌、徐崢、胡歌、馬伊琍、周野芒、宋佳、楊皓宇、何易等會在哪里……而德藝雙馨的焦晃、婁際成、李家耀、張名煜、奚美娟、楊紹林等話劇舞臺成長起來的表演藝術家,也許也不會有如今的成就……
今年是上海戲劇學院成立80周年。日前,由上戲出品、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的大型原創音樂話劇《戲劇不戲劇》在上戲實驗劇院上演。在上戲華山路校園內,有著佛西樓、毓琇樓、仲彝樓、健吾樓、仞之樓等;黃佐臨作為上海人藝的創院院長,在如今的話劇中心門口有一尊他的雕像。在上戲舞臺上,出現了熊佛西、顧毓琇、吳仞之、顧仲彝、黃佐臨、李健吾以及他們當時招來的學生——后來成為著名戲曲理論史家的陳多、李宗仁特型演員邵宏來以及創辦了青島話劇團的陳映秋……
劇名《戲劇不戲劇》的結構看似像是當下網感十足的“City不City”;結合該劇劇情的主題,實則對應的是《哈姆雷特》的金句“To be or not to be?”(存在還是不存在?)該劇呈現了一群在排演畢業大戲的大學生,在學校迎來校慶之際,決定共同創排原創話劇《戲劇不戲劇》。但是班主任在給學生排戲的過程中,遇到各種阻礙。當畢業生在排戲的同時,或遇到了校外公司簽約的機會或收到重磅影視劇的邀約……如果同意一個人去校外找工作,那么其他人肯定會仿效——畢業大戲的前途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個人的前途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班主任的教學使命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戲劇育人的目標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最終,如果戲不將戲,戲劇不戲劇呢?一方面,當代師生面臨兩難選擇,而在他們排的戲里,熊佛西、顧毓琇等藝術家和教育家,面臨的兩難選擇,似乎遠比當前社會艱難困苦得多。
1945年12月1日,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成立——這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培養戲劇表演、導演專業人才的學校。但是因為學校匯聚了進步文化界人士,不到一年,國民黨就勒令“裁撤劇校”。藝術家和教育家展開了浩浩蕩蕩的護校斗爭,最終包括梅蘭芳在內的100多位藝術家聯名上書,才保住了劇校,但再也沒有運營經費。1946年10月更名為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后,熊佛西出任首任校長。當時,曾一度考慮過邀請戲劇家田漢擔任校長;田漢推薦了熊佛西。但是,田漢也為表誠意,這位《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為上戲寫了校歌。當時,“戲劇不戲劇”的主題,是要不要辦劇校。一方面,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熊佛西剛在河北、貴州、四川等地進行戲劇大眾化運動,教農民演戲,回上海后希冀以戲劇喚醒民眾覺悟、點亮大眾生活;另一方面,沒有資金來源、凡事必須自籌資金。那時候的校慶,沒有慶祝活動——就是每人發一片黃連,寓意“同甘共苦”……
因此,師生在排演畢業大戲之時,慢慢意識到當前的“兩難”,如果放在建校之初的上世紀40年代而言,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個人利益的追求者,與為社會大眾點亮思想明燈的燃燈者相比,又是多么卑微渺小。
該劇難得地勇于揭開當下文化界與娛樂圈之間,價值取向的落差——亦即精神引領還是物質追求的靈魂拷問。雖然,可能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人的階段性目標不同,但是如此勇于直面這個落差并回歸兩難之問的文藝作品,在當下尤其顯得真摯而純粹。毫無疑問,戲劇教育界自然會堅守精神引領的價值,《戲劇不戲劇》給出了一個標桿。
原標題:《新民藝評丨朱光:沒有他們,中國戲劇史幾乎缺了一半》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沈毓燁
來源:作者:朱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