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洲??張武軍
繆伯剛在手工坊內制作沙燕風箏。
繆伯剛(左一)教游客放風箏。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張武軍攝
東風送暖,草木勃發,不少北京市民走出家門,到戶外放風箏。“想讓風箏飛起來,你得跑快點!”“再拉幾下,線放長,飛高點!”北京太陽宮公園內,放風箏的人互動切磋,熱鬧非凡。
天空中,數只風箏隨風飄蕩,有筒子狀的燈籠風箏、串狀的龍風箏、平面的葫蘆風箏……如今,風箏材質不斷更新,品類也越來越豐富。琳瑯滿目的風箏中,北京金馬派風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呂鐵智最愛沙燕風箏。
“沙燕風箏,模仿的是北京雨燕的形態,因為是手工扎制,所以被稱為‘扎燕’,后逐漸演變為‘沙燕’,以做工細膩、繪制精美著稱。”自1984年拜師學習,呂鐵智40多年來一直專注于沙燕風箏技藝。“沙燕風箏雖形態相似,但寓意各不相同。一些風箏將雨燕嘴巴的位置畫成蝙蝠,寓意福到眼前。如果蝙蝠是紅色的,則寓意洪福齊天,都是好彩頭!”呂鐵智告訴記者。
沙燕風箏怎么做?“按照傳統技法,扎、糊、繪、放,一步都不能少。”呂鐵智說。扎,就是扎骨架:多是取一年陳竹,留皮去瓤,制好上膀條、下膀條、門子條和兩根腿條,經過一番烤制,5個部件才能嚴絲合縫地組成四平八穩的骨架。“如今也有改用現代材料的,但對比例、弧度的要求依然要遵循傳統。”呂鐵智解釋,糊和繪就是將紙面裱糊在骨架上并進行繪畫,“放,就是試飛,要飛得好看。”
隨著時代發展,沙燕風箏正以多元形式煥發新光彩。“曹氏風箏”傳承人繆伯剛這幾年在創新賽道上不斷嘗試。
前些年,繆伯剛在北京大觀園蘆雪庭內開設了一處風箏手工坊。走進手工坊,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風箏與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得益彰。“我們設計推出了以沙燕風箏為元素的文創產品,包括擺件、書簽、撲克、明信片等,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購買收藏。”繆伯剛介紹,在這里,他不僅制作傳統沙燕風箏,還將《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等元素繪于風箏的燕翅上,讓大觀園的“紅樓文化”與沙燕風箏有機融合,吸引了不少游客。
近兩年,風箏研學體驗活動頗受歡迎。學員通過線上報名后,即可在手工坊學習制作風箏,體驗扎骨架、繪圖案、糊紙面的樂趣,沉浸式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非遺傳承不能只靠博物館陳列,更要讓人參與其中。”繆伯剛深有感觸地說,正是幼年時和父親一起制作風箏的經歷,讓他愛上了風箏,并走上風箏制作與非遺傳承的道路。“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繆伯剛話音未落,又有游客推門而入,來體驗風箏制作的樂趣。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1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