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余歌 主筆 / 木言聲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于2024年11月
今天,選了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次條重發正文。
“我不要臉了十幾年。”
余歌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有點猝不及防。
很難想象,這是一位超級演講教練,聊起自己過往時,冒出來的詞句。
但這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前段時間,余歌老師來到了我們劉潤讀書會直播間,聊了3小時“演講”。
這才講了一個小時不到,余老師的書就被直播間的小伙伴們“搶”光了。
余歌老師是誰?
他現在是一位阿里巴巴第三方合作的10年演講教練,線上線下輔導了30多萬學員克服登臺恐懼,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輕松開口自信說話。
余歌老師的終身顧問服務,50萬一人。這并不便宜。但仍不乏有多家公司總裁,來付費向老師學習。
他出場的活動,一個自我介紹,就能讓80%人的跑來加他微信。現場就收到16萬,想要和他拜師學藝。
這樣一位超級演講者,出身偏僻小山村,一度極度自卑。曾經,他也是一位9歲都不敢上街買醬油的內向男孩。
那么,他是經歷了什么,才變成如今這樣侃侃而談的呢?他到底有什么故事?他的學員又是怎么蛻變的呢?
余歌老師在直播間分享了許多好故事,伙伴們大呼過癮。
余老師的許多獨特見解都特別精彩,比如這一個,也分享給你:如果你不經營自己,你就會被別人經營。而經營自己,就需要會演講。
不論是招商路演、商務談判還是拍短視頻,甚至是親子溝通,演講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內向的人,更需要做演講。因為每一次表達,你都在重返自己的生命故事。
超級演講,就是講超級故事。而超級故事,能帶你去到你想要的目的地。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想做一個超級個體。演講,就是幫你成為超級個體的堅實橋梁。
請容許我把余歌老師分享的精華,都濃縮進這一篇文章,邀請你用一杯咖啡的時間,痛痛快快聽幾個故事。
聽完故事,再結合余老師二十多年演講總結的演講模型,寫出你的故事來吧。
反正地瓜吃不完,也是喂豬
線下,余歌偶爾會遇到學員問:老師,我總聽演講者說自己,什么以前抑郁過,以前很內向。然后現在“啪”地一下,經歷了一個人生轉折,就變好了。這是不是都是編的故事?
編的故事,是打動不了人心的。
但的確,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往往會經歷一些重要轉折。就像是修仙小說里,主角總是需要痛苦地“渡劫”之后,才能飛升。
有的人是遇到了一位貴人,有的人是中了大獎,有的人是遇到了很大的變故。
而余歌呢?
他很重要的一次突破,是“一筐地瓜”和“一本二塊五毛的書”帶來的。
余歌剛工作的時候,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叫做“一人在銀行,全家都很忙。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直播間里就聽見余老師爽朗地笑道:“對,所以我就不要臉了十幾年。”
當時,余歌的主管為了激勵他們,就讓每個人吹個氣球,放在辦公室的屋頂。開單了,就去把自己的氣球捅破。
一個月快到頭,一排氣球只剩下2個,孤零零地在風中晃著。其中一個,就是余歌的。
可想而知,月底,余歌壓力有多大。
好在,一個幾千塊的單,送到了余歌面前。主管和他說,你去把客戶維護好了,以后就可能會有更多訂單。
余歌就去打聽,得知這位客戶姐姐特別愛養生,喜歡吃地瓜。于是余歌就專門找到鄉下的姑姑,給了一麻袋,他就騎著他大哥的鳳凰牌自行車去找客戶姐姐。
那時候他才103斤,一個人扛著一麻袋地瓜,吭哧吭哧爬到6樓,流了一身的汗。
客戶姐姐很開心,城里買不到這么好的地瓜,又看這小伙子這么辛苦地把地瓜扛上樓,趕忙邀請他進屋坐坐。
客戶姐姐打開冰箱門,給他拿了一瓶可樂。
余歌說,至今都還記得那瓶可樂。瓶身上都還掛著冰水,開瓶蓋那一下的聲音,仿佛在為他慶功一般激勵人心。
他接過可樂的時候,十分拘謹,也十分興奮,趕忙跟客戶說:謝謝姐姐!姐姐您不要太客氣了!這地瓜都是姑姑家給的。姑姑說有很多,反正吃不完是拿去喂豬的。
當時說完,余歌就看到客戶姐姐的臉色“唰”地變了。
后來,訂單自然是沒了。
但是余歌過了好久好久,才明白當時問題出在哪里。
當時他只是覺得十分沮喪。一個人垂著頭走下六樓,任憑小雨斜打在臉上,樹葉在頭上頂著。
他開始懷疑,我適合做銷售嗎?為什么我一直簽不到單?為什么我不懂得跟別人去連接?
想不明白。
他就沒有去公司。去了哪里呢?鉆進了二哥的書房。
這一待就是一個星期。直到最后一天,他在二哥抽屜里,發現了一本卡耐基寫的演講的書。
那些自我懷疑的問題,都在演講里得到了解答。
演講的種子,通過這本書種下。又通過后來一系列的正反饋,得到了強化。
(余歌老師: “我是最左邊黃色領帶的那個~”)
2001年的時候,余歌去到公司總部上海參加培訓,同時,全中國100名經理還要做3分鐘演講比賽。
一聽要演講,余歌就很緊張,渾身每個細胞都在說“不想去”。
那是他第一次坐飛機。他把卡耐基的書又拿出來翻看,翻到了一頁,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活到今天,本身就是個奇跡。所以,就一定是有故事的。”
故事。對啊!為什么不好好講一個故事呢?
余歌于是準備了一個故事,名字叫《為親人預定死期》。
里面加入了一個,他遇到的真實故事:
原本,一位母親想給自己女兒買保單,但別人說保險都是騙子,勸退了她。 后來這個女孩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錢醫治,只好靠親戚朋友救助。 親朋好友掏了錢,可是,這還只是第一輪。到了第二輪,還再需要一筆錢。 女孩的母親跪地上求著給錢。但這時候,親戚朋友沒有一個敢借了。他們的家庭也需要生活。 只能等到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放棄治療。 所以最后余歌呼吁,要為親人預定死期。
當時第一排全是上海總部的領導,他們聽得眼眶濕潤。后來,余歌得到了三分鐘演講全中國的第一名。
經此一戰,余歌成為了國有大型保險公司福建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公司的助理總經理。
這是余歌第一次體會到,原來,講好故事可以打動大客戶。原來,做好演講可以在公司中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冠軍。
演講結束后去外灘吃飯拍下的
在二十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的體悟,真是精彩。
后來,余歌開始做演講教練后,也見證了許多學員,通過演講造就的生命奇跡。
說起這些學員故事時,余老師在直播間里笑得很溫和。他說,二三十年了,他越來越確認,演講真的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
沒有任何人可以給到你力量,只有你自己的力量從心里面去長出來。然后,去影響更多生命。
60秒自我介紹,成交了16萬元
做好演講,從來都不是牛人的專利。
甚至可以說,它是我們工作生活中,想要拿回主動權,就必須要盡的一種本分。
為什么?
因為只要是需要溝通表達的場合,你其實都是在做演講。
比如,自我介紹。
平時工作生活中,相信你或許也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在一個行業干了5年、10年,非常專業資深。
可是當他們每次做完介紹后,別人卻沒有感覺到他的厲害。
甚至有的人,明明非常有能力,或者非常有才華,輪到他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只是簡單潦草地說一下自己的名字就了事。
又比如,視頻賣貨。
有的人會覺得自己產品很好,并不需要吆喝。觀眾們看了,自己就知道下單的。
可是這個短視頻時代,每天都有上億級別的信息在手機里流動。你如何要求別人,在你不好好表達的情況下,就愿意定睛在你的“好產品”上呢?
余老師說,只有熟悉你的人才知道你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只有熟悉這個產品的人才知道這是一個好用的產品。
而對于新朋友,他們是需要“感知”的。
一個非常典型的誤區就是:我有能力,我有本事。那么,我就肯定會受歡迎。
就拿自我介紹來說吧。
余老師說,自我介紹的本質,是自我營銷。
營銷和不營銷,結果上有什么區別?
兩年前,余歌在深圳參加一場培訓。在場的50多個人,每個人都在說一樣的話。大家好,我來自山東。大家好,我來自天津。
余歌60秒自我介紹完后,80%的人跑來加了微信。不僅如此,當場就成交了4單總裁班的學員。
總裁班的項目,一個4萬元。一點都不便宜。
大部分人,遇到自我介紹,或許會慣性地說:
“大家好,我叫余歌。我是廈門好口才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是余歌演說品牌的創始人。我的公司在廈門某個區某棟樓某號,我的手機號碼是xxx......”
看到這段,你是不是想要直接劃過?
余老師說,人們對于無效的信息是不感興趣的,不會記住。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自我介紹呢?
你可以暫停想一下,你會對什么樣的信息感興趣?是不是一般就是兩種:要么與我有關,要么讓我喜歡。
或者換句話說,就是“開口就在給價值”。
第一段,亮身份。
關鍵在于,這個身份,可以幫聽者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大家好,我是專門幫助各位企業家朋友以及熱愛演講的朋友,三分鐘掌握套模型,消除登臺恐懼,培養勇氣,建立自信,未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輕松開口、自信說話的一名演講教練。
第二段,建立信任。
時間長、大公司背書、過往戰績、有過什么產出......
資歷,解決的是新人對你“信任”問題。
我專注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二十多年,是阿里巴巴第三方合作的一名演講教練,線上線下服務過的學員超30萬,寫了《演說改變世界》《超級演講就是超級故事》等五本書。
第三段,提要求。
最后這一步,十分重要。
很多人做完介紹完以后就沒有了,干巴巴說了聲“再見”,可能真的就再也不見了。
你敢提要求,就一定會有結果。不提要求,一點結果都沒有。
提什么要求呢?對你有效益的事情。
如果你講的信息對別人有幫助,別人就會關注你。
就算沒有一下子成為客戶,至少可以引到你的私域里。比如,加上你的微信。
于是第三段,余歌老師是這么說的:
如果各位企業家朋友、演講愛好者未來也希望能夠在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輕松開口,自信說話,可以掃一下我的微信,我會送你一套免費的自我介紹的自我營銷的演講稿來。
自我介紹,還只是一個開頭。
接下來的環節如果出了問題,也可能會變成白忙一場。
比如,當你共情的角色出了錯,最后的效果,可能會完全不同了。
我們接著聊。
好故事,是免費的、會長腳的推銷員
余老師說,作為一個創始人,一個營銷高手,你時時刻刻都要記得,你的語言應該是有效益的。
但就算你講得很好,情感也很投入,你最后積累的效益,也可能和你想要積累的目的相左。
這是因為,你從最開始,搞錯了“共情角色”。
你在和對方講故事的時候,到底讓聽者“共情”的是故事里的誰,會最終決定你演講的目的是否能夠達成。
和你舉個例子。
余老師說,有次一位大學畢業生,在經營一項志愿者項目。原本她是為了招募4名義工才去的深圳做演講,想尋求愛心人士的幫忙。
演講說得特別好,分享的是當時她在幫助的一位8歲男孩,需要幾萬塊資助的故事。
演講結束后,她收到了10萬塊錢。
但關鍵的是,她核心訴求并不是錢,而是四位義工啊!
女孩在分享的時候,把焦點都放在那個孩子的身上,讓那個孩子成為了共情的角色,所以大家就會紛紛的捐款。
但如果,她分享的是自己去做這個義工,有過哪些感人經歷。那么臺下人共情的就是她這個角色,更愿意去成為義工,而不是捐款了。
同樣的,老板跟員工開會,也容易進入這樣的誤區。
比如很多老板在開會的時候都講,我有多么辛苦,你們不夠努力,你們不夠創新。我每天睜眼幾十萬工資要發,我還要付房租。
的確,你說的都是事實。但是員工聽了就會覺得,那你之所以是老板,你老板就是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啊!
但如果,員工在聽你演講的時候,聽到的是:
“我的同事們,你們很辛苦,但是未來我們會更有希望。你們都是我手中我團隊當中最有力量的干將,我的信心來自于你們的努力。”
這樣一來,員工們共情的是自己。
他們會覺得,老板真好,他看見了我們的不容易,接下來真的要好好干才行。
“共情角色”這個誤區只是演講時需要注意的某一個細節,但是這樣的細節太多了。
我沒有這么多時間寫稿子,有沒有什么很輕便的方式,直接套進去,上午看下午就去用呢?
余老師在直播里,也毫不藏私,分享了他自己二十多年做演講沉淀下來的一個模型,故事表達四部曲。
分別是:立刻舉例、聯想自我、內在感受和號召呼吁。
我們一個個來說。
1)立刻舉例
為什么強調“立刻”呢?
很多創業家上臺,很喜歡說一兩句類似于:
“大家好,我其實今天沒什么準備,我以前沒講過故事,普通話也不好,講不好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海涵......”
沒耐心的人聽你補充解釋的時候,都已經想要罵街走人了。
所以余老師說,不解釋不補充,你需要立刻舉例。
但是,怎么舉例呢?
如果有準備好的故事,那么自然很好。但如果你實在不知道從何談起,有一句魔術用語,“時間的隧道”。
只要你活著,就有時間隧道。每個人時間可以分成三段,過去、現在、未來。
你從過去活到現在,走向你的未來,那么,你就肯定有故事。
記得在我八歲那一年; 記得我第一次談戀愛的時候; 記得我第一次領工資的時候; ......
很緊張也要講。
平日里走在路上也能想一想,給自己一個練習目標,比如列100個主題。
用時間的隧道來串聯開頭,用名詞列出你接著想到的地點、人物、物件。
你會發現只要你開個頭,抓住了觀眾地注意力,你就能很順暢地接著講下去了。
2)聯想自我
你如果去觀察那些厲害的演講者,你會發現里面都是有規律的。
不管政界、企業界、商界的任何一個人,他在做演講的時候,他一定都是用故事來吸引目光。
一般來說,你總有3個人的故事可以講:
自己的。周邊的。名人的。
所謂周邊,你可以理解成自己的親朋好友,或者客戶。
但是余老師說,還是講自己的故事,最有效果。
怎么侃侃而談?講生命中曾經自己經歷過的事情。
比如貝索斯講“善良比聰明更難”。
他分享的例子,是他小時候自認為很聰明地計算了奶奶抽煙會減少多少壽命,然后沖奶奶得意地說“每天吸兩分鐘的煙,你已經少了九年活頭了!”
沒曾想,奶奶聽了卻嗚嗚哭了起來。爺爺對他說了一句話:“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又比如稻盛和夫老先生,會講自己流血流汗一心為公司的故事。
總之,什么樣的事情,你閉上眼睛,讓你無比留戀,讓你無比感傷,讓你無比熱血沸騰。
寫下來,講出來。
這就是聯想自己。
能打動別人的故事,首先需要打動你自己。
3)內在感受
著名心理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學術研究被引用了近129000次,是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學者。
他的核心主張是什么呢?
世界上一種力量,超越了語言 、超越了科技,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個力量就是兩個字:感受。
如果人與人之間有了感受,就有了更多的情感的連接,才真正做到了彼此影響。
教育工作者。因為感受到邊遠鄉村小孩對知識的渴望,所以他去做支教。
醫療工作者。名牌大學畢業,在實驗室里面那么辛苦,終其一生的奮斗是因為感受到了病人求生欲望的痛苦感受。
真誠不應該是被告知的,而是被感知的。
包括你說“小孩我為你好”也是一樣。
你為我好,不需要你告知,我更需要感知。
你睡前遞給我的熱牛奶,你在我犯錯的時候給我的擁抱,才讓我感知到你是愛我的。
演講的時候,怎么傳遞感受呢?分享。大聲說出來。
你自己分享的感受,我很難過、我很興奮、我很感動、我很悲傷。
對方如果感受到你感受的時候,他會有一種“你是把我當朋友”的感覺,天然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說個星巴克的故事。
2008年金融危機,生意不好做,星巴克也不例外。
董事會成員每天都在思考怎么節流。有一天,發現有筆2億美金的錢,是員工的保險金。
于是董事會想要剔除這個保險金。
當時的CEO霍華德,緩緩走到講臺前,講了個故事:
在我七歲那一年,我的父親在打臨時工,很不幸的是我父親把腿給摔斷了,更可怕的是我們沒有買保險,只好借錢度日。 每天晚上就有債主來催電話,我的父親和母親蜷縮在角落里,睜著惶恐的眼神暗示我去接電話。 天哪,我才七歲,我都夠不著電話。 我拉起一個小凳子,踩在凳子上,還要踮起腳尖拿起電話,我拿著電話,淚流滿面。 因為催債的人聲音太兇狠了。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員工如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當老板,我一定不讓我的員工的遭遇跟我父親一樣。
董事會成員沉默了,決定保險金繼續交,也決定讓霍華德繼續當CEO。
4)號召呼吁
號召呼吁什么?你的價值主張,你想要捍衛的價值觀。
就像霍華德,他并沒有聲嘶力竭地喊,他已經告訴了眾人,“在我的心目當中,員工保障是我的第一價值觀。”
除了故事外,你的眼神、肢體動作、聲調、妝容、穿著,都在表達你的價值主張。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賓,曾提出一個“7-38-55定律”。
他認為,有效的情緒交流,應該是7%的內容、38%的聽覺以及55%的視覺。
最好,你還可以在你的演講逐字稿里打上記號,這里你想傳遞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甚至可以用括號標注,這個地方應該停頓一下,這個地方應該抬起手。
立刻舉例、聯想自我、內在感受和號召呼吁。
故事表達四部曲,說完了。
短視頻時代,天然是一個人人有舞臺去表達的時代。
你甚至不需要長槍短炮,你只需要一臺手機,你就可以開始你的演講,開始構建你的影響力。
就像余老師說的,世界再大也要出發,夢想再小也要表達。
外婆在你挨打后,偷偷塞給你的巧克力;
你六歲那年感冒了,爸爸跑5公里的路帶你去看病......
感恩的生命故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你每一次的傾訴,都會讓自己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系統。
你每一次在大庭廣眾下的表達,經受目光洗禮之后,生命變得更加澄澈。
而這一次次苦心修煉之后,你會發現,再艱難的路,兩邊都結滿了豐盛的果實。
直播的最后,余老師還分享了一個學員的故事。
他有一位學員,很久都沒有談下來客戶。在他生命的至暗時刻,他只是通過傳遞自己的感受,把大客戶的眼淚都說出來了。簽下了5000萬港幣的超級大單。
大客戶永遠不會選擇唯唯諾諾的人,因為他本身就不是因為唯唯諾諾,才變成的大客戶。
羅振宇老師說:“不管是日常社交還是在職場上,做營銷還是做管理,只要你想影響其他人,講故事的能力就是你不能缺的核心能力,而很多人偏偏缺的就是這個。”
通過演講展現出你的生命能量,你的目的才會真的被自己達成。
余歌老師曾花了八天八夜去上了國際頂級的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大師羅伯特·迪爾茨的課。大師問了兩個問題,也分享給迷茫的你:
“如果做決定的不是你,那又會是誰呢?”
“如果不是現在,那又會是什么時候呢?”
演講不是偉人的專利。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表達者。
這是最好的時代。珍惜這個時代。
祝你,講好故事。
祝你,過好人生。
共勉。
*文章為余歌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