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也許在外人眼里,生我養我的下套只不過是鴨綠江畔的一個普通小山村,而于我,永遠是魂牽夢繞,不能釋懷、不能忘卻的地方。
因是老家,關注的多些,首先村名就引起了我的興趣,做了一番調查考證,因下套村的上一個村子叫上套,上套又是偽滿時期日本侵略者修建云峰水電站所在地,通過走訪,得知當年下套有許多為偽滿洲國“勤勞奉仕”出勞工修大壩的苦力,早晨去修大壩在監工的驅趕下,沒死沒活地象上套的牲口一樣干,晚上下工回家就像下了套的牲口一樣可以暫時茍且偷生,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上套”、“下套”兩個地名。仔細琢磨,這么牽強的解釋當然不足為信。后來又去翻《集安縣志》,得知下套和上套的地名是因鴨綠江在兩個村子前甩了兩個江套而得名。
下套除鴨綠江沿線村莊都有的山清水秀之外,有一處上了集安各種旅游宣傳冊的景點,便是大板砬子,位于東老平坨前。大板砬子高100多米,正面像直立的木板一樣陡峭,東西兩面和背面卻連接著山體,坡勢平緩,草木葳蕤,易于攀登。攀登大板砬子需從背面攀登,最好的時節應選在早春,其時春風和煦,山花爛漫,映山紅似火、野梨花如雪,俏山杏粉嫩,報春花金黃,在花兒草的烘托下,你揮汗如雨地登臨絕頂,立于峰巔,春風微拂,遠山近景盡收眼底,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遠眺鴨綠江蜿蜒如練,緩緩西行,隔岸的朝鮮人民三五成群,散在田間勞作,偶爾一聲汽笛長鳴,一列朝鮮火車沿著鴨綠江奔馳而去,車頭甩出的一長串白煙飄散在青山綠水間。近望山嶺染綠,春嵐氤氳,各種山花爭奇斗艷,一副生機無限的蓬蓬勃勃。
下山也不會空手而歸,各種時令山野菜俯拾即是,赤龍芽、山芹菜、赤五加,蕨菜、柳蒿,猴腿,品種數也數不過來,細嫩天然,俯拾即是,每人收獲滿滿一大袋子,下山來到農家院飯店,水煮蘸醬,煎炒烹炸,一桌子的時令野菜,令城里人大快朵頤,贊嘆不已。
下套山多地少,改革開放前,村民們僅能維持溫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走上了農業特色化發展之路,山林發展了林下參,坡地栽植了板栗、山楂,平地種植了葡萄、五味子,河溝養殖了林蛙、冷水魚,形成了立體化發展模式,農民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更有泥草房改造工程使農村延續千年的泥草房沒了蹤跡,古老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我這位常回鄉的游子每每在夢里都笑出了聲。
作者簡介:孫秀利,吉林省集安市人,集安市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國家二級編劇。集安市作家協會主席。迄今已出版長篇小說《欲望人生》《欲望蓬勃》;小說故事集《曬幸福》《梨花劫》;散文集《歲月如歌》《鄉村記憶》;小小說集《眾生相》。編著《藥王谷傳奇》《漫話集安白酒》《文化集安》《集安故事》4部。另在報刊雜志發表小說、散文、故事、紀實文學作品200余萬字。
作 者:集安作協 孫秀利
編 輯:劉奕辰
初 審:王 瑩
復 審:劉翔宇
終 審:劉柏良
監 制:丁 偉
微集安,為集安代言
微信號 : weijian0435
抖音賬號:JASRMTZ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