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間,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檢察院干警在核心景區標志門開展“旅游檢察”法治宣傳工作。
武陵源,這座坐擁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等殊榮的旅游名城,以奇峰秀水吸引著八方來客。而在這幅自然畫卷背后,始終躍動著一抹守護生態與秩序的“檢察藍”。
今年2月,中、越兩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及湖南省人民檢察院主要領導實地考察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人民檢察院旅游檢察工作陣地之一——天子山公益保護聯絡點時,肯定了該院在旅游檢察工作中彰顯了新時代公益訴訟檢察官的良好形象。
近年來,該院緊扣全域旅游發展脈搏,以打造全國首創的旅游檢察品牌為支點,通過“品牌筑基—職能深耕—融合致遠”三階遞進式創新路徑,在山水長卷中勾勒出“綠意更濃、游興愈酣”的法治圖景。
破冰
率先全國開創旅游檢察之路
4月4日,清明假期第一天,春雨過后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云霧繚繞,水墨畫卷般的美景撲面而來,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觀光旅游。但是,追客趕客等旅游亂象不僅給游客添堵,更削弱了“詩與遠方”的文旅體驗。
2023年,羅某某在武陵源核心景區周邊的某停車場當起了“地頭蛇”,以“手續費”威脅在該停車場追客趕客的無證導游,強行收取費用后,放任無證導游大肆追客趕客。“這是張家界市‘鐵腕治旅’期間全市首起涉旅刑事案件,我們立即啟動‘綠色通道’,聯動公安、法院快捕快訴,最終,羅某某以犯尋釁滋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2個月。”該案承辦檢察官徐琦介紹。
何為涉旅案件“綠色通道”?即涉旅案件,審查批捕環節3天辦結,審查起訴環節15天辦結,督促公安機關快偵快結,監督法院快審快判,全程提速。這一機制的建立,源于武陵源區檢察院的一場“破冰之旅”。
2016年,武陵源出臺《關于提質武陵源再創新輝煌的決定》,提出做好旅游硬件、旅游服務、旅游宣傳、鄉村旅游“四篇文章”,全面推進旅游業快速發展。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法治衛士,武陵源區檢察院如何在新一輪旅游提質升級戰略中定位對標、破題而為?
“以打造旅游檢察特色品牌為目的,促進檢察工作與旅游發展無縫對接、良性互動,切實有效為旅游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面對這一時代命題,院黨組給出了方案。自此,武陵源檢察人以“實”為筆,在全國率先開啟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檢察破冰之路。
2016年3月,在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基礎上,武陵源區檢察出臺《關于服務旅游發展的決定》,同步推出督促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正確履職、開啟辦理涉旅案件“綠色通道”等10條舉措,并在區旅游局掛牌成立服務旅游發展工作室。
2016年8月,武陵源區檢察院在核心景區標志門設立旅游檢察服務窗口,向社會公開承諾:有訴不理找檢察。
2017年3月,為了落實《決定》,武陵源區檢察院配套出臺《實施意見》,將各部門職責和具體任務一一量化壓實。
2017年5月,武陵源區檢察院在區文旅廣體局設立涉旅執法監督聯絡點,向社會公開聘任10名“檢企聯絡員”。
僅一年時間,武陵源區檢察院便構建起“執法辦案+監督履職+窗口服務”三位一體的旅游檢察工作模式。旅游檢察工作開展以來,該院精準高效辦理多起侵犯游客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刑事案件,游客滿意率達100%。“旅游檢察的亮相,讓原本美麗的武陵源更有安全感和滿意度。”一名游客感慨道。
深耕
公益訴訟激活旅游治理動能
在維護旅游秩序的同時,武陵源區檢察院還承擔著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這一重要職責。
2017年,武陵源區檢察院將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的著眼點放在了景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游客“吃住行”安全等行業和領域。2024年年初,該院梳理2023年度區人大代表建議,發現天子山景區小吃長廊存在無證經營食品的安全隱患問題。經立案調查核實,依法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簡稱區市監局)發送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以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區市監局雖予以回復,卻未依法履行監管職責。2024年10月24日,區檢察院向區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起訴后,區市監局向小吃長廊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和《限期辦理證、照登記通知書》。今年1月20日,小吃長廊在區市監局督促下依法辦理了營業執照與食品經營許可證。
“小吃長廊持證經營既助力區市監局從源頭管控食品安全風險、保障公眾飲食安全,又能規范商戶合規經營,實現了政治、法律、社會效果有機統一,該案入選了全省代表建議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雙向銜接轉化典型案例。”案件承辦檢察官張星輝表示。
武陵源區檢察院開展“地攤經濟”規范經營檢察監督。
在武陵源區檢察院,圍繞打造“旅游檢察”品牌這一核心牽引,守護本地文脈資源和旅游體驗的司法實踐不斷涌現——
2018年,在區工商聯設立服務非公經濟聯絡點,派駐專員提供駐點法律服務,同步建立檢企聯絡機制,選聘8名民營企業及旅游窗口單位骨干擔任優化營商環境監督員。
2021年,在天子山、袁家界設立公益保護檢察聯絡點,聘請景區管委會管理人員為“益心為公”志愿者,定期深入景區開展資源保護監督調研走訪,將監督觸角延伸至景區一線。
2023年至2024年,聯合區人大、政協建立代表建議、委員提案與檢察建議銜接轉化工作機制,通過“人大+檢察”“政協+檢察”雙向協同監督,凝聚公益保護合力。
在深耕細作的司法實踐中,“旅游檢察”治理效能全面釋放,繪就了武陵源“山更綠、水更清、文旅更和諧”的生態圖景。“近年來,我們依托天子山、袁家界兩個公益保護聯絡點,持續開展旅游資源保護專項監督行動,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推動解決了景區猴患治理、游道安全隱患排查等問題。”張星輝介紹,“為強化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實效,還計劃將天子山公益保護聯絡點升級打造為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通過整合檢察機關辦案職能、景區管理工作與游客行為規范,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全面推進基地專業化建設。”
為守護好武陵源生態的“高顏值”,助力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近年來,該院還對國土、規劃、城建、環保、城管等部門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安全生產、國有土地出讓等方面存在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依法監督,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44件。針對核心景區追客趕客、非法營運、停車場亂收費等旅游亂象和公益受損問題,精準制發檢察建議91份。
融合
引領旅游檢察品牌煥新升級
云海蒸騰的天子山巔,一枚檢徽在海拔1200米的黨員示范崗上折射法治光芒;游人如織的袁家界中,印有旅游檢察標識的遮陽傘、水杯等文創產品構建起流動普法網絡——這抹躍動在三千奇峰間的“檢察藍”,正以體系化實踐將法治基因深植世界自然遺產地。
2023年,武陵源區人民檢察院升級出臺《全面打造旅游檢察品牌的實施意見》和《全面打造黨建品牌的實施方案》兩份文件,標志著“旅游檢察”工作開始從實踐探索邁向品牌化、品質化、一體化建設新階段。
業務協同強基。堅持旅游檢察與業務辦案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建立涉旅案件“事實證據+旅游關聯”雙審查機制,三年來累計啟動涉旅辦案機制15次,實現旅游檢察對業務工作全覆蓋。同時,聯合公安、法院出臺《聯合打擊涉旅刑事犯罪協作配合機制》,將辦案經驗固化為制度成果。線下設立“一室五點”服務平臺,線上開設“以案釋法”專欄,構建起立體化治理格局。
黨建融合鑄魂。按照“黨建引領,一品四優”總體思路,創設黨員示范崗、服務窗、活動周、示范案,要求黨員帶頭辦理涉旅公益訴訟案件、服務游客、聯系企業,實行節假日全員輪值、每月8日檢察長帶班制度。3年來,黨員骨干辦理涉旅公益訴訟案件31件,挽回國有財產損失3000余萬元。
文化互促塑形。聘請專業團隊設計專屬視覺形象,推出旅游檢察標識,在景區設置文化墻、指示牌等文化小品矩陣,制作宣傳手冊、拍攝專題宣傳片,研發飲水杯、遮陽傘、手提袋、工作本等文創產品,形成了“標識系統+文化陣地+文創產品”三維品牌體系。
今年4月,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檢察院聯合景區管委會、派出所等單位,在天子山景區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普法宣傳活動。
通過旅游檢察品牌提質升級,武陵源區檢察院實現了檢察業務、機關黨建、檢察文化融合發展,構建起一品多優、亮點紛呈的工作新格局。相關工作入選全省基層院黨建共建典型案例和機關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優秀案例,獲評全省十優黨建創建工作品牌,涌現出全省優秀辦案檢察官徐琦、全省法治工作先進個人付小鳳、全省控告申訴檢察業務能手向偉、全市優秀共產黨員毛丹丹、全市文明志愿使者提名人高杉等先進典型,實現了品牌建設與人才培育雙贏。
“旅游檢察的‘武陵源答卷’,既是司法為民的生動注腳,更是‘詩與遠方’背后的法治力量。”武陵源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緊扣市委、區委旅游轉型升級戰略部署,持續深化“四大檢察”綜合履職,以法治軟實力助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為武陵源區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設現代化新武陵源注入檢察動能。
來源:湖南法治報(文/全媒體見習記者 蔣文娟 通訊員 周婧)
一審:米露嘉
二審:陳佳婧
三審:周智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