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8年,張騫出使西域,見疏勒 “有市列,貨物如山,人員嘈雜,車水馬龍”;1271年,馬可·波羅從意大利遠赴東方,行至喀什噶爾,記下“他們有美麗的花園、果園、葡萄園……國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1900年,斯坦因的探險隊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喀什,又從此出發深入沙漠,發現了尼雅遺址……
兩千多年來,貫穿亞歐的商路交匯于喀什噶爾,東西方的商客在此交換著馬匹、絲綢、香料、手藝、語言、信仰……無論政權更迭、宗教變遷,這座西域國際大都會始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美玉集中之地”。不同族群的人來來往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喀什。
喀什老城的西城。
如今的喀什依然擁有新疆最迷人的老城之一,亦是我眼中了解和理解新疆的首選目的地。巴扎里的貨物讓人眼花繚亂,無花果樹掩映著維吾爾民居陰涼的院落,老茶館里人們敲著手鼓跳著舞,錯綜復雜的街巷里仿佛仍回蕩著永不停歇的駝鈴聲。
老城無疑是喀什的精華,迷宮般的街巷逛上三五天也不嫌無聊。哪怕是最熱門的旅游旺季,當主街上水泄不通,拐進某個無名的窄巷,便立刻能擁有一片寧靜天地。
老城建于吐曼河中游的臺地上,如今被道路分割成四塊,從西到東分別是徠寧城遺址、西城、東城、高臺民居,現在旅行者游覽的是后三者。
喀什老城的東城。
這是新疆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位于整個喀什老城的中心,也是喀什地區少數開放參觀的清真寺之一。
清真寺始建于15世紀中期,后幾經擴建,現已成為全新疆穆斯林的聚禮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來到新疆的歐洲探險家很多都用照片記錄下了這座清真寺及其周邊的景象。“艾提尕爾”在維吾爾語中意為“節日的禮拜場所”,古爾邦節和肉孜節時人們從全疆各地涌來禮拜,在廣場上通宵達旦地狂歡。
艾提尕爾清真寺的木柱、藻井。
清真寺顯眼的黃色門樓足有17米高,裝飾有精美的雕花,兩側各有18米高的宣禮塔。穿過門樓后,便是開闊靜謐的庭院,南北邊各有一排教經堂,供阿訇講經之用。
禮拜堂位于西側的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鋪有地毯,參觀時需脫鞋。158根綠色的雕花木柱撐起長廊方格狀的屋頂,留意屋頂中央的木雕彩繪藻井,非常精美。主殿側墻上掛著的波斯地毯是1989年時任伊朗總統哈梅內伊來此做禮拜時贈送的。
注意,每天的禮拜時間,清真寺不開放參觀。
艾提尕爾清真寺的門樓、窗。
打開地圖看看,喀什市中心呈半圓形的區域,即是喀什老城的西城與東城。解放北路將它一分為二,也讓兩側具有了些許不同的氣質。老城的主街還保留著維吾爾語舊名,每條街都是一個巴扎(來源于為波斯語“bāzār”,“集市”之意),無愧于喀什作為古絲路商貿中心之名。
西城的人流稍少一些,南邊還保留著一睹殘破的古城墻。這片區域的中心是百年老茶館,聽見悠揚、歡快的音樂就能找到它。盡管針對游客的茶水價格高企,但仍一座難求。
喀什老城,茶館中的樂師們。
你大可以考慮不遠處的民間樂師古地茶館,也是本地老人愛去的維吾爾風情老茶館,價格(還是游客價)略低一些。樂師彈唱和即興舞蹈的氛圍不錯,漂亮的陽臺可以俯瞰老街。
從百年老茶館周邊延伸出去:庫木代爾瓦扎路聚集了從樂器到銅器的手工藝店鋪;菜巴扎路布滿了油畫藝術工作室;巴格其巷開著幾家庭院漂亮的維吾爾民宿;艾格孜艾日克路上有多家神秘的古董店;諾爾貝希路則是覓食的好去處。
老城的西城。
從艾提尕爾廣場前穿過地道,便能來到東城。這片區域的建城歷史更早一些,游人也更多一些。進城便是夜市所在的歐爾達希克路;往右轉到阿熱亞路,接連有帽子巴扎和維藥巴扎;恰薩路上保留有喀喇汗王朝時期的經學院沙吉亞買德里斯;從坎土曼巴扎(鐵匠巴扎)到艾格來克其巷的民居擁有精美的磚雕和木雕;老城東門旁則是花盆巴扎,商品都出自本地的土陶手工作坊;沿著城墻走一段將抵達紀念東漢名將的耿恭祠。
老城的東城。
除了游客熱衷的打馕店、干果店、咖啡館、文創小店,這也是一座生活氣息濃郁的古城。放學后的孩子們在家門口背書、在巷子里游戲;菜店、肉店、理發店、牙醫店應有盡有——留意看維漢雙語的招牌,“機翻”往往帶來出乎意料的幽默與詩意。
漫步時不僅要沿著主街走,更要往那些窄巷里鉆鉆看,哪怕迷路也不要緊,四通八達的街巷總會給你驚喜。越往深處去,越能觸達維吾爾日常生活的肌理。
高臺民居。
從東城的城墻上,便能望見這片建于40多米高土臺上的維吾爾民居群。在多年封閉式加固和改造后,高臺民居終于在2024年開放。電影《追風箏的人》曾在此取景,如今街上嬉戲的孩子仍能讓人想起影片里的場景。
盡管已經整修,但高臺民居的樸拙原生仍與光鮮亮麗的老城形成了鮮明對比。正對著東城的一片房屋修得最是整齊,能看見維吾爾民居因地制宜的巧妙建筑方式——比如,從二樓跨街過巷的“過街樓”,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樓”,以及將樓房蓋在十字路口上的“懸空樓”。
高臺民居的土陶店。
主街隨地勢蜿蜒深入,沿街有幾間維吾爾手工藝作坊。高臺民居以土陶著稱,制陶的原材料即取材于所在的土臺本身。路過土陶非遺傳承人工坊時,不妨進去看看,也可以親手嘗試土陶制作。
主街走到頭,你面前便是一片殘垣斷壁了。如今高臺民居仍有大半處于廢棄狀態,廢墟中建有觀景臺,可以登上去俯瞰四周的建筑遺存,房屋之間犬牙交錯,破損的屋頂幾乎連成一片,顯出時間的滄桑。
高臺民居廢棄的房屋。
巴扎是新疆生活的縮影。老城以東的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以前是喀什最大的巴扎,但于2022年初搬遷到華凌市場后,現代建筑與遠距離讓它丟失了些許風味與人流。曾經人頭攢動的五千多個攤位大部分隨市場搬遷,有些則選擇進老城開店。
好在喀什從來不缺少巴扎,如果老城里一條條街巷還讓你意猶未盡,那么以下兩個巴扎值得特地去逛逛。
喀什的牛羊巴扎。
你能夠想象一個動物比人類還多的集市嗎?來喀什市區以北的荒地鄉看看吧。
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牲畜交易市場,每逢周日,各鄉的人帶著自家的羊、牛甚至駱駝涌向這里,如同一場動物狂歡節。維吾爾牧民驕傲地展示著自家牛羊,不妨跟熱情的賣家聊聊怎么挑選優良品種。
肥美有彈性的羊屁股除了吸引眼球,也會吸引你的手。很多游客都會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把,當地人已經見怪不怪了。
牛羊巴扎。
拍羊屁股之余,記得留心買賣的交易方式——仍有不少老牧民采用古老的“袖子里的交易”:雙方握手,用手指報出各自的價格,整個過程無聲但充滿智趣。
巴扎外圍有許多餐飲店,入口處的烤包子個頭巨大,烤肉店門口掛著現切的羊排,熱了渴了還有甜美的瓜果。
牛羊交易會持續一整天,最熱鬧的時段是12:30~15:00。做好心理準備,巴扎會相當擁擠,牛馬與攝影者擠作一團,羊毛與塵土齊飛揚。
牛羊巴扎。
去喀什做條裙子吧。一兩百塊錢就能擁有量體裁衣、獨一無二的艾德萊斯花紋服飾,怎么不算一種私家高定呢?
雖然名為扎帕爾庫其農產品綜合市場,但這處位于喀什東郊的市場其實主要是賣布料的,你會在前往香妃園的路上經過它。
“艾德萊斯”是維吾爾語,意思是扎染的絲織品,發源于有千年絲織業歷史的和田綠洲,維吾爾族女性常用它來制作衣服。
布料市場的布匹店。
真正的艾德萊斯綢由蠶絲織成、植物染色,色彩艷麗、光澤瑩潤、質感輕盈柔軟,但也異常嬌貴。因此維吾爾人通常只在出席宴會等正式場合穿著。日常著裝大多只是印有艾德萊斯花紋,布料本身是棉麻、尼龍、滌綸等材質。
走進扎帕爾庫其市場,你很快就會被鮮艷繽紛的布料淹沒。不同形制、色彩的艾德萊斯花紋布料整齊地排列,如同一片斑斕海洋。每家店的產品各有不同,價格一般在5-40元/米左右,記得貨比三家。做條連衣裙大概需要1.5-2米布料,可以請店老板幫你計算。
布料市場中各種花樣的布匹。
市場入口處的二樓商鋪都是裁縫店,買好布料之后可以立刻拿去請裁縫量體裁衣。大多數裁縫的漢語不甚流利,不過手機里有很多受維吾爾女性歡迎的款式可選,你也可以帶上喜歡的款式圖片讓裁縫照圖打版、制作。邊角布料還可以請裁縫做成小包、發圈。
做衣服的周期在1-3天不等,旅游旺季時手藝好的裁縫可能需要排更長的時間,盡量早點定制。
作者黎瑾在布料市場定制的裙子。
“麻扎”是阿拉伯文“mazār”的音譯,原意為“晉謁之處”“陵墓”,是先哲及顯貴之墳墓或紀念冢的通稱。作為繁榮多年的絲路古城,喀什擁有多處麻扎,其中一些已開發為景點。
香妃墓園內。
即著名的“香妃墓”。它位于喀什東郊的香妃園景區內,稱得上是整個喀什地區最知名、最漂亮的麻扎。
跟隨景區的維吾爾導游姑娘看上幾場歌舞與民俗表演后,就會走到這座恢宏的建筑前。它擁有全新疆麻扎中最大的穹頂,直徑達17米;外墻四壁皆貼有綠、黃、藍各色琉璃磚,不少是初建時留下的,花磚有著不同的紋樣,非常美麗上鏡。
香妃墓園內的清真寺外壁上絢麗的花紋。
主墓室里安葬了阿帕克霍加家族的5 代人。“霍加”也譯作“和卓”,意為“圣裔”,原指有穆罕默德血脈的后裔,實際用于南亞、中亞伊斯蘭教派領袖的尊號。阿帕克霍加是17世紀伊斯蘭教蘇菲主義白山派的首領,香妃是他的重侄孫女。
盡管香妃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但香妃并不真的葬在這里,墓室里只有她的衣冠冢,導游姑娘會指給你看。香妃真正的陵墓在河北清東陵。
從麻扎再往景區深處走,有講經堂、加滿清真寺、高低禮拜寺,都是古樸、優美的真正古跡。請一定要抬起頭,仔細欣賞精美繁復的木柱頭雕刻和彩繪的藻井。
香妃墓園內的清真寺的木雕工藝。
在喀什老城漫步時,也許你已經注意到,幾乎每個街巷口的墻面都印有維漢雙語的詩句,比如:“生命好比清風,一閃即逝,有誰能抓住它,不讓它飛散?”
這些詩句摘自《福樂智慧》,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是11世紀喀喇汗王朝時的一位維吾爾詩人、思想家,在50歲左右于喀什創作了這部勸誡性長詩。《福樂智慧》意為賦予人幸福的知識,用回鶻文寫成,長達13288行,內容包含歷史、政治、社會、教育、哲學、地理、數學、天文、醫學等。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外部
詩人寫作時正值喀喇汗王朝分裂、法度崩壞,因此《福樂智慧》蘊藏的知識與理想成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指南。長詩被世界各國翻譯成多種文字,被推崇程度甚至影響了整個中亞文化。
詩人墓位于喀什市中心、喀什老城以南,已重修過。門樓、尖塔、拱頂、回廊都修得宏偉、肅穆。綠色與黃色的木制柵格門窗與鋪滿建筑的藍色花磚搭配得格外優雅,具有強烈的維吾爾特色。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的走廊、穹頂
如果對維吾爾文化、建筑感興趣,這座陵墓值得拜訪。而且它相對小眾,比游客眾多的香妃墓更適合仔細欣賞。墓室結構和香妃墓如出一轍,但小且樸素,墻上掛有不少摘錄自《福樂智慧》的詩句。
喀什行 Tips
行前準備
證件與邊防證。
身份證需隨身攜帶,部分景區(如香妃園)可能查驗。
帕米爾高原需辦理邊防證,可在戶籍地公安局或喀什行政服務中心免費辦理(建議提前3天申請,攜帶身份證及1寸照片)。若時間緊張,可通過旅行社代辦(約50元/人)。
跨境旅行:若計劃前往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需提前辦理簽證。
5.五月氣溫:喀什市區白天25℃~35℃,帕米爾高原早晚溫差達15℃,需備防風沖鋒衣、抓絨內膽;紫外線指數高,建議攜帶防曬衣、墨鏡、防曬霜及遮陽帽。
6.穿搭建議:白天可穿輕薄棉麻衣物,夜晚加外套。
7.航班:喀什徠寧機場新增至成都、杭州的直飛航班,建議提前1個月預訂(參考價:北京→喀什往返2500元起)。
8.市內交通:古城內建議步行或乘坐三輪車 (5-10元),巴扎區域可打車(起步價8 元)。
9.周邊游:帕米爾高原包車(四驅越野日均500元),盤龍古道6月全面通車,5月可體驗部分路段(需確認實時路況)。
深度體驗
喀什古城:活著的千年畫卷。
艾提尕爾清真寺:每周五主麻日 (12:00-14:00) 見證萬人禮拜,非禮拜時間可參觀綠色雕花廊柱與波斯地毯。
高臺民居:探訪《追風箏的人》取景地,親手制作土陶。在廢墟觀景臺拍攝日落時分的土坯房群。
彩虹巷與空中花園:上午10點前拍攝彩色墻面。
跟隨本地居民學習“地磚導航”:六角形地磚指向主干道,橫向平鋪為死胡同。
牛羊巴扎(周日荒地鄉):12:30-15:00 最熱鬧,觀察牧民“袖中議價”,觸摸肥美的羊臀(當地人已習慣游客拍照)。
扎帕爾庫其市場(東郊):挑選艾德萊斯綢 (5-40元 / 米),邊角料可制作手機袋或頭巾,繡上維吾爾紋樣(手工費50元起)。
8.麻扎巡禮:信仰與建筑的對話。
9.香妃園:穿漢服可免門票,參與維吾爾婚禮表演 (11:00/16:00)。
10.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背誦《福樂智慧》詩句可享門票折扣,建筑細節:綠色木制柵格門窗與藍色花磚的對稱美學。
美食地圖
汗巴扎夜市:烤蛋(雞蛋 + 孜然辣醬)、酸奶粽子(淋無花果醬)、缸子肉(搪瓷缸燉羊肉,20元/份)、艾提尕爾烤鴿子:20元/只,炭火烤至皮脆肉嫩。
躁楊樹抓飯王:葡萄干抓飯配烤肉,飯粒油潤,羊肉無膻味(人均30元)。
凱麥爾丁藍鴿子:45元套餐含鴿子湯、羊蹄、馕,滋補首選。
古老冰山冰淇淋:5元/杯,牛奶味濃郁,搭配巴旦木碎。
實用錦囊:避坑與省錢秘籍
交通避坑:帕米爾高原包車建議選四驅越野,避免雨季泥濘路段。
喀什→塔縣拼車150元/人。
門票優惠:香妃園穿漢服免票,玉素甫陵墓背誦《福樂智慧》詩句享8折。
退役軍人憑證免部分景點門票。
高原防護:塔縣海拔3000米以上,備氧氣瓶 (20元/ 罐),避免劇烈運動。
7.白沙湖、卡拉庫里湖門票共80元,區間車另收費,建議包車自駕。
8.錯峰策略:古城開城儀式 (10:30/18:00) 僅10分鐘,可跳過;艾提尕爾清真寺避開周五12:00-14:00。白沙湖建議上午10點前拍攝,避開下午風浪。
文化禮儀
尊重宗教文化,進入清真寺需脫鞋,女性戴頭巾(入口可免費租借)。
2.非禮拜時間參觀,保持安靜,禁止觸碰禮拜毯。
3.拍攝禁忌:拍攝當地人先打招呼(維吾爾語:亞克西姆),避免在巴扎交易時干擾。
4.清真寺內禁止使用三腳架,香妃園婚俗表演可拍照但不可錄像。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王學碩
撰文 / 黎瑾
圖片來源 / 黎瑾、視覺中國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的穹頂、頭圖,喀什古城空中花園)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