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美終于要就貿易問題展開談判了。
5月7日上午,官方公布了一則重磅消息,中國高層將在5月9日至12日訪問瑞士期間,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中美貿易問題進行具體磋商。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消息,此次會晤是應美國邀請,時間定在5月10日至11日,且消息后面附帶了一段詳細聲明,闡明了中國立場。
現在大家主要關心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這次談判將持續多長時間?
第二,能談出什么結果?
第三,談判會采取哪種總體框架?
第四,這次談判可能會推動哪些議題?
第五,如果談判不成功,后續還會僵持多久,對雙方經濟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01
長話短說,此次談判的時間是在瑞士時間5月10日至11日,由于北京與瑞士的時差是7小時,北京時間5月10日下午2點,我們大概就能收到相關消息。
那么這次談判能否達成協議?
我認為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開啟漫長談判的里程碑,因為如果中美能一次性達成協議,那中美之間貿易摩擦也就不用被叫做“中美貿易戰”,更不用說“戰略貿易戰”了。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已經從單純的貿易、關稅談判,演變成了一場戰略博弈,更何況美國和日本、韓國都沒談攏,又怎么可能和中國一蹴而就。
所以,對即將在瑞士展開的貿易談判,大家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中美不可能在11日就所有問題達成一致并發表聯合公報。
當然,聯合公報有可能會發,也有可能不發,但即便中美發表聯合公報表態談成了一些事情,但這也絕不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已經得到全面解決。
對于美國來說,此次發起對華乃至全球的貿易戰,主要是為了重塑全球貿易秩序和經濟秩序,尤其是近80年來形成的貿易、經濟秩序。
而對中國來說,我們需要確保一件事,那就是美國在重塑全球貿易、經濟秩序時,不能把中國排除在外。
特朗普要實現所謂“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中國也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兩者并不沖突、矛盾。
所以這個過程中,中美要找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和妥協之處,且這些妥協不能觸及中國的根本利益。
02
這次中美談判會采取哪種總體框架?
有人猜測,中國和美國這次可能會談所謂的“一攬子”問題,把戰略安全、政治和經濟貿易等問題都放在一起談,試圖達成一個大交易。
不過,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這種猜測是錯誤的。
之前我已經講過,中國絕不可能用自己的核心國家利益去做交易,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也不會用政治戰略議題去跟美國做交易。
所以,如果這次要談,一定是就貿易談貿易,就經濟談經濟。
有兩個觀點已經可以確定:
第一,這次談判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不要期望在11號晚上就能收到一個鋪滿鮮花的好消息。
第二,這次談判也不會是一攬子的,而是會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內,就貿易談貿易,就經濟談經濟。
既然這樣,那談判的難度就很高了。
03
這次談判會推動哪些議題?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財長貝森特。
在美方發布消息后,貝森特在媒體上發表講話說,過去一個多月,中美雙方各自采用了高關稅,美國對中國征收的關稅高達145%,中國對美國征收的關稅也高達125%,這實際上已經形同禁運了,雙方都不想讓對方供貨。
但貝森特也表示,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因為中美在有些領域是脫不了鉤的,而在有些領域則必須脫鉤。
他用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說中國“該做鞋還是做鞋”,但在關鍵的戰略、高科技物資上,美國必須與中國脫鉤。
從以上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思路。
也就是說,美國可能會承諾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一些商品大幅降低關稅,比如說“鞋類商品”,不一定是真的鞋,也不僅限于鞋,而是那些對美國來說人畜無害的日常用品。
但在高科技領域,美國的關稅不僅不會降低,反而可能會大幅提高。
所以,我們大概可以期待,在這次談判中,美國可能會在一些非敏感領域,微量地降低一些關稅,而中國也會給予一定的回應,但這種回應僅限于像鞋類工業那樣人畜無害的領域。
相反,在一些敏感領域,美國絕不會輕易讓步。
同時,關于小額免稅額度的問題,也可能會按照敏感和非敏感兩個領域來展開。
在非敏感領域,美國可能會象征性地做一些放開;但在敏感領域,不僅不會放開,反而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然,中國不可能用核心國家利益、政治利益、戰略利益去做交換。美國可能會逼迫中國在這些問題上做交易,所以到時候雙方就會互相拉扯。
與此同時,我們也很關心雙方談判代表團的成員組成。
現在雙方的牽頭人已經清楚了,美國是財長貝森特,中國是主管經濟事務的副總理。
但關于代表團內部的人員組合,若涉及軍方,則是一套說法,一種邏輯;若僅有財政部和商務部的人員,則又是另一種說法。
如果存在軍方參與,那意味著談判可能會涉及這些問題,但我認為這不太可能。
因此,此次開始的中美貿易談判,顯然將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賽道上進行,既擁擠又充滿競爭。
在這個過程中,彼此的交鋒將需要極大的藝術性和有勇有謀。
04
如果這次談判失敗,將對未來中國經濟以及美國經濟有怎樣的影響?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試圖預判一個問題,即如果談判破裂,未來可能會僵持多久?
我還是認為是3~6個月,這是我們最早提出的,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共識了。
如果談判破裂,且以3個月為期限,那么從現在5月份開始,就到8月份結束;如果是6個月,則要到今年11月份,即跨越美國的萬圣節之際結束。
因此,如果能在今年美國的圣誕節之前,也就是在新年到來之前,中美能夠基本解決貿易沖突問題,并且是階段性、策略性的,那將是一個值得慶幸的結果,說不定可能還會延續到結構性和戰略性的層面,持續到2026年等,一切都未可知。
對此,我們一直堅信“談要比不談的好”,因為目前雙方都已經感受到痛了,但決不能掉以輕心,不可一蹴而就,而且雙方顯然已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
那么,這對中國經濟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中國絕不會放棄核心國家利益,所以有可能存在我們在某些方面故意不達成一致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依賴對美出口的行業,可能還會繼續面臨困境。
到目前為止,中美貿易戰已持續逾一個月,若未來一兩個月仍未緩和,那它的傳導機制就會逐漸傳導到消費端等其他領域上。
當然,我們國家會采取一些補償和補貼措施,但我們全體仍需與國家齊心協力、同舟共濟,至少要做好3~6個月的心理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