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圈子里最熱鬧的事兒莫過于特朗普又對中國出手了。這次可不是小打小鬧,他在不到兩天的時間里連下三道“戰書”,直接把中美貿易戰推到了一個新高度。而且,這回不光是經濟上的較量,還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戰場,甚至拿出了一個堪稱“殺手锏”的招數。
先說說背景吧。2025年,特朗普重新當上美國總統,這家伙一上臺就跟打了雞血似的,繼續他那套“美國優先”的老路子。中美貿易戰從2018年開打,到現在已經斷斷續續搞了七年,愣是沒消停過。以前主要是圍繞鋼鐵、大豆、汽車這些傳統領域斗來斗去,但這次,特朗普玩得更大、更狠,直接在不到兩天的時間里連出三招,把戰火燒到了新地方。
這三招分別是:對外國電影加征100%的關稅、推動把中國公司從美國股市踢出去、還有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直接飆到145%。這還不算完,他還把文化領域變成了新戰場,而那個100%電影關稅,就是他這次的“殺手锏”。
這三招一出,不光中國這邊炸了鍋,美國國內的商界、影視圈、甚至普通老百姓都開始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特朗普在兌現競選承諾,有人說他這是瞎折騰,反正不管咋樣,這場貿易戰是徹底升級了。接下來,咱們就挨個兒拆解這三道“戰書”,看看它們到底有多大殺傷力。
第一招,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特朗普在2025年5月4日宣布的對外國電影加征100%的關稅。啥意思呢?簡單說,任何不是美國本土拍的電影,想進美國市場,得先交雙倍的稅。比如一部電影本來進口成本是100萬美元,現在得掏200萬。這消息一出,美國的影視圈直接懵了,中國這邊也立刻感受到了壓力。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喊得挺響:“我們要讓美國電影再次偉大!”表面上看,他是想保護美國本土的影視產業,順便打擊一下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電影市場。但實際上,這事兒沒那么簡單。過去十幾年,好萊塢和中國市場的關系可是剪不斷理還亂。
中國有14億人口,電影票房潛力巨大,像《復仇者聯盟4》這種大片,在中國就能賺6億多美元。可隨著貿易戰升溫,中國開始對美國電影挑三揀四,不是限制上映數量,就是因為“政治敏感”直接禁了。比如《壯志凌云2》就因為片子里有個臺灣旗幟,被中國拒之門外。
特朗普這一招,顯然是想反擊。他可能覺得,既然你們不讓我們賺錢,那我也不讓你們好過。100%的關稅一上,外國電影在美國上映的成本直接翻倍,票價肯定得漲,觀眾看片兒的熱情也得打折扣。這不光是對中國電影的打擊,像歐洲、日本、印度的電影也得跟著遭殃。
先說美國這邊。短期內,電影院可能會因為成本高漲而減少外國片的引進,觀眾選擇少了,票價還貴了,估計不少人得吐槽:“看個電影咋這么費勁?”更麻煩的是,好萊塢自己也未必能討到好。別看這關稅是針對“外國電影”,但現在電影制作是全球化的,美國大片不少是在國外拍的,或者跟外國公司合作搞的。這關稅一加,這些項目的成本也得漲,利潤空間被擠壓得夠嗆。
再說中國這邊。中國電影本來就在國際市場上混得一般,靠著國內票房還能撐一撐。現在美國市場再被堵死,想走出去就更難了。更別提中國還可能反擊,比如再砍美國電影的配額,或者干脆不讓好萊塢片子進大陸。這么一來,雙方的文化交流算是徹底涼涼。
根據過去的數據,中國是好萊塢的第二大海外市場,2019年票房貢獻占美國電影海外收入的20%以上。可到了2025年,因為貿易戰和疫情影響,這個比例已經掉到10%以下。特朗普再加個100%關稅,估計這數字還得往下跌。更別提全球電影市場的總值在2024年就達到400億美元,這么一搞,美國自己也得損失一大塊蛋糕。
第二招是特朗普推動把中國公司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里“除名”。這事兒其實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2020年,美國就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得接受美國監管機構的審計,不然就得滾蛋。中國公司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完全配合,所以這幾年一直在邊緣試探。到2025年,特朗普一看談判沒啥進展,干脆把這事兒提上日程,擺明了要動手。
目前,美國股市上有快300家中國公司,總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像阿里巴巴、百度、京東這些大V,股價可不是鬧著玩的。特朗普的理由是,這些公司不透明,財務數據不公開,存在欺詐風險,還可能跟中國政府有勾連,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他想通過“除名”,逼中國公司要么老實交賬本,要么收拾包袱走人。
如果真把這些公司踢出去,后果可不小。先看投資者這邊,美國有不少基金、散戶都買了中國公司的股票,一旦除名,股價肯定暴跌,錢包得縮水。再看市場這邊,1萬億美元的市值不是小數目,突然撤出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拖累整個股市。更別提那些跟中國公司有業務往來的美國企業,也得跟著吃虧。
中國那邊呢?這些公司失去美國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就少了,只能轉去香港或者上海上市。可這倆地方的監管和流動性跟美國比,還是差一截,長遠看對公司發展不利。不過,中國政府可能會趁機拉一把,比如給補貼或者政策支持,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數據,2024年,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總市值比2021年巔峰時已經縮水了30%,主要是因為貿易戰和監管壓力。現在再來個除名,市值再掉個20%-30%都不奇怪。而美國投資者這邊,光是養老基金里投中國股票的就有幾百億,一旦崩盤,普通人的退休金都得受影響。
第三招是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的145%關稅。這數字聽著就嚇人,啥概念呢?本來100塊錢的東西,現在得交145塊的稅,進口商要么自己扛,要么把成本轉給消費者,反正誰都跑不掉。這招是貿易戰的老套路,但這次規模和力度都上了新臺階。
貿易戰打到現在,關稅已經不是新鮮事兒。從2018年的25%,到2020年的50%,再到現在的145%,特朗普是一路加碼。他說是為了逼制造業回流美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現實是,這么高的關稅已經把中美貿易打得七零八落,雙方的供應鏈都傷得不輕。
美國這邊,企業成本飆升是肯定的。像電子產品、衣服、玩具這些,70%以上還是從中國進口的。關稅一加,企業要么漲價,要么虧本,消費者最后還得買單。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因為關稅多掏了500多億美元,其中80%都落在了消費者頭上。
中國這邊也不好過。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占中國總出口的15%左右,145%的關稅一上,很多中小企業直接干不下去了。不過,中國也在調整,比如把出口轉向東南亞、歐洲,還加大了內需拉動,盡量把損失控制住。
中國也不是吃素的,立馬反擊,把美國農產品的關稅提了一輪。像大豆、豬肉這些,本來是中國的大客戶,現在全跑去巴西、阿根廷買了。美國農民這幾年本來就苦哈哈,現在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已經跌了40%,再這么搞下去,估計還得掉。
這三招下來,最讓人意外的不是經濟上的針鋒相對,而是文化領域居然成了新戰場。以前貿易戰都是拼關稅、搶市場,現在怎么連電影都扯進來了?
原因很簡單,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電影、音樂、媒體,不光是娛樂,還能影響人心。美國有好萊塢,中國有自己的國產大片,雙方都想通過文化輸出搶占話語權。特朗普搞100%電影關稅,就是想保住美國文化的地位,順便打壓中國的影響力。而中國這邊,早就開始限制美國電影,扶持本土片,像《長津湖》這種主旋律電影,票房動不動就幾十億。
跟傳統經濟戰比,文化戰更隱蔽,但殺傷力不小。美國這邊,少了外國電影,觀眾視野窄了,長遠看創新可能會受影響。中國那邊,電影出不去,軟實力就上不去,雙方的文化交流也基本斷了。更別提雙方還可能拿電影當宣傳工具,互相抹黑,那這仗就更復雜了。
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規模達到500億人民幣,但90%是國產片,美國片的份額已經不到5%。美國這邊,外國電影占票房的15%左右,100%關稅一上,這數字估計得砍半。這么下去,文化市場只會越來越分裂。
最后說說那個“殺手锏”——100%電影關稅。為啥說它是殺手锏?因為這一招不光是經濟上的打擊,更是戰略上的出奇制勝。它直接瞄準了好萊塢這個美國標志性產業,還順手掐住了中國文化輸出的脖子。
首先,它打得準。好萊塢是美國的臉面,但也靠全球市場吃飯,100%關稅等于自斷一臂。中國這邊想靠電影走出去,剛有點起色就被摁住了。其次,它影響深。文化不像商品,換個供應商就行,少了交流,整個社會的開放性都會受影響。最后,它風險大。這招要是玩砸了,美國自己也得賠進去不少,可要是成了,就能逼中國坐下來談。
不好說。短期看,雙方都在硬扛,誰也不肯讓步。長期看,這可能改變全球文化格局,美國和中國都得重新找平衡。不過眼下,這殺手锏已經把貿易戰推到了新高度,接下來就看誰先頂不住了。
總的來說,特朗普這三道“戰書”——電影關稅、股市除名、145%關稅,再加上文化這個新戰場和電影關稅這個殺手锏,真的是把中美貿易戰玩出了新花樣。短期內,市場得亂一陣子,消費者得掏更多錢,企業得頭疼咋調整。長遠看,這不光是錢的事兒,更是文化、權力、影響力的博弈。
你們覺得呢?特朗普這三招能把中國壓住,還是會把自己也拖垮?歡迎留言聊聊,反正這場戲,咱們都得接著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