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962年間,李銀橋長期護衛中央首長,曾擔任過毛主席的衛士長。他對于偉人講過的一些話,尤其是對將領們的評價,記憶非常深刻。李銀橋晚年接受采訪時,指出毛主席尤為欣賞粟裕,1955年評銜時,主席對中央其他首長們感慨:粟裕同志高風亮節,比起那些為了一顆星就要跳樓的人,強了千百倍!
這句話,顯然是指粟裕不在意軍銜高低,為人謙遜平和。當年確實有一些將領,對自己的授銜情況不滿意,找相關領導反映,甚至在授銜結束后不穿軍服、不戴將星,搞得很不體面。那些找首長要軍銜的,一個都沒成功,甚至要挨重批。而越是像粟裕這樣淡泊的將領,越受到中央的器重。
除了李銀橋外,粟裕生前的秘書鞠開同志也證實過這一點,粟裕確實具備極高的個人覺悟。2007年出版的《在跟隨粟裕的日子里》,鞠開講了55年授銜之后的一件事。
著名的民主人士邵力子,極為推崇粟裕的戰功,認為粟裕對新中國建立有很突出的軍事貢獻。在得知粟裕被評為大將、而不是元帥后,邵力子曾主動發聲,稱粟裕評為元帥更合適。
鞠開看到相關材料,深以為然。黨內軍內的同志,不管內心怎么想,不方便直接就粟裕的軍銜公開議論;但邵力子沒什么包袱,講的也是真心話。鞠開興沖沖地把材料拿給粟裕看,說邵力子講話真公道。結果粟裕卻把臉一沉:你以后不要評論這種事,也不要在意這些文字,再談軍銜問題,就是低級趣味了!
首長的這幾句話,給鞠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受了教育,從此再也不涉及相關話題。鞠開很清楚,粟裕是謹慎、低調的人,他是真不在意肩膀上的那幾顆星星。正如毛主席所言,粟裕的覺悟,要比那些哭著鬧著爭軍銜的將領強出太多。這就是真正的高風亮節。
毛主席對粟裕人品形成這樣好的印象,也是有過程的。1945年委任粟裕當華中軍區司令員,粟裕一看老首長張鼎丞只是副職,于是堅辭不受,認為自己當正職,對張鼎丞不夠尊重;1948年陳毅調往中原野戰軍,軍委擬定粟裕轉正,成為華野正牌司令員,粟裕又拒絕了,不是他帶不了華野,而是認為陳毅會因此感到失落,之前陳老總幫了自己很多,現在不能取而代之。
粟裕總是婉拒高職務,卻屢屢以代理、副手的身份,干好了正職的事情。如此表現,軍委首長能不滿意嗎?所以毛主席如此看好粟裕、稱贊粟裕,是有明確原因的。反過來看,如果那幾次粟裕都沒有推辭,他的個人職務早早上了一個臺階,恐怕55年授元帥還是授大將,便沒有什么好議論的了。
粟裕不光不慕名,還不貪功。眾所周知淮海戰役是粟裕軍事生涯中,最成功、影響最大的戰役。李銀橋談起粟裕時指出,毛主席生前在多個場合,稱贊粟裕在此戰中“立下第一功”。
如今有不少評論,直接稱淮海戰役是粟裕指揮的,其實也不確切。毛主席的論斷是最權威、最精準的,說“第一功”才準確。畢竟牽扯到兩個野戰軍的參與,從職務和權限來說,華野代司令員粟裕,無法直接跨戰區調動全體部隊。
而立下“第一功”的粟裕,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淡泊如水。建國后他很少公開談淮海戰役的細節,在粟裕自己的回憶錄中,解放戰爭時期華野的歷次大戰都有詳細介紹,但他就是對淮海戰役諱莫如深,能不涉及就不涉及,仿佛自己是個“局外人”,這點太令人感慨了。
粟裕的妻子楚青很了解他,說粟裕認為淮海戰役勝利是中央正確領導、以及兩大野戰軍將士全力付出的結果,要淡化個人成績。尤其在1958年之后,粟裕更是盡量規避淮海戰役指揮權的話題。即便在軍事科學院任職期間,難免要對下屬進行經典戰例分析,大將也只講淮海戰役的構思和戰術,不談其他細節。偉哉粟裕!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