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天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趙鑫,以戲劇影視學科帶頭人的身份,帶領團隊探索出一條“人機共舞”的創新之路。他不僅將AI技術深度融入影視教學與創作,更以天津地方文化為底色,用數字影像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從高校課堂到中小學教育,從非遺活化到城市形象傳播,趙鑫用實踐詮釋著“AI+文化”的無限可能。
“AI不是沖擊,而是藍海機遇?!边@是趙鑫面對技術變革的堅定態度。2024年3月,AI視頻工具Sora的橫空出世曾讓影視從業者陷入焦慮,但趙鑫選擇主動擁抱挑戰。他帶領團隊嘗試十余種AI工具,從文案生成、分鏡頭設計到剪輯特效,逐步摸索出一套AI影視創作方法論,并將成果編入教材《影視編輯理論與實務(第二版)》,成為國內首批系統性融合AI技術的影視教材之一。
在他看來,AI技術正在重構影視行業的“毛細血管”:在創意階段,AI可提供多元視角的靈感;在拍攝環節,智能工具能優化流程;在剪輯后期,算法可精準匹配畫面節奏;在傳播階段,用戶畫像與反饋分析讓視頻內容“有的放矢”?!敖虒W必須緊跟行業變革,否則學生將難以適應未來。”趙鑫直言。為此,他早在2023年便將AI與科研結合,于2024年又將AI短視頻制作引入課堂,鼓勵學生與AI進行“頭腦風暴”,而非簡單依賴工具?!叭藱C共舞的關鍵,是讓AI成為激發創意的伙伴,而非替代思考的捷徑?!彼磸蛷娬{。
作為一名深耕影像與文化的學者,趙鑫始終將目光投向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調任天津工業大學后,他帶領團隊啟動“大美天津”系列AI創作項目,用科技講述津門故事。
海河上的橋梁成為首個切入點。《橋見今朝》以AI微短劇形式,展現解放橋、永樂橋等天津地標的歷史脈絡與技術突破,致敬橋梁背后的勞動者;非遺主題作品《津夜泥趣》則聚焦“泥人張”,通過AI動畫還原傳統技藝,探討非遺文化在當下的推廣之道;今年清明推出的《哪吒清明行》更是大膽創新——哪吒“重返”傳說起源地陳塘莊,目睹城市新貌,將民俗知識與城市發展巧妙融合。
“AI不是冰冷的工具,它能讓文化傳播更生動、更接地氣?!壁w鑫團隊以剪紙風格制作的《AI天津》,用市民熟悉的非遺元素呈現五大道、小白樓等地標,在社交媒體引發“跟著AI影像逛天津”的熱潮。這些作品既保留了文化內核,又借助技術突破時空限制,讓地方敘事煥發新機。
在趙鑫的課堂上,AI是學生的“創新合伙人”。他設計了一套獨特的教學邏輯:拒絕直接套用AI成品,而是通過“提示詞句型”引導工具生成靈感,再結合人文思考進行二次創作。例如,學生需先分析AI生成劇本的不足,提出具體修改建議,再與AI協同優化。趙鑫說:“AI的輸出是起點,不是終點。唯有經過批判性思考,才能誕生真正的好作品?!?/p>
這種“人主導、機賦能”的理念已初見成效。學生們創作的AI科普短視頻、AI傳統文化短視頻、AI城市形象短視頻、AI MV、AI校園文化短視頻、AI微短劇、AI廣告、AI新型企業形象宣傳片等不同類型的AI短視頻,既體現技術前沿性,又充滿人文溫度。未來,團隊將走出高校,走進中小學課堂,讓孩子的手繪通過AI“動起來”,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將紅色文化、博物館館藏轉化為動態故事,讓歷史資源“活”在當下。
面向未來,趙鑫的藍圖愈發清晰:他將推進“AI影像+”計劃,通過老照片動態修復、文物數字活化等技術,構建天津文化的“數字記憶庫”;他將積極尋求與相關部門合作,讓用戶透過手機屏幕感受虛實交融的津門風情;他將推動AI教材進入中小學,培養孩子們的科技素養與文化自信。
“愛拼才會贏,在AI時代更要敢拼敢闖?!边@是趙鑫常對學生說的話。在他看來,技術狂飆的時代,人文精神始終是創新的底色。用AI講好天津故事、中國故事,讓科技賦能文化,讓人文引領技術——這位“跨界”教授正以篤定的步伐,走出一條屬于中國影視教育的創新之路。
從高校講堂到海河之畔,從三尺講臺到非遺田野,趙鑫教授的探索證明:當傳統文化擁抱AI技術,當人文精神與科技創新交織,文化的生命力將在數智時代迸發更耀眼的光芒。正如他所言:“人機共舞的廣闊天空,正在我們眼前展開?!?/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