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網
凌晨4點半,四川涪江畔的一切還浸潤在墨色中,長虹佳虹餐飲河邊食堂的操作間已亮起第一盞燈。食材檢驗驗收員掃描了最后一扇豬肉的電子標簽,安全員對所有食材進行嚴格檢驗。此時,面點組負責人高軍啟動和面機,和面機里的翻滾的面粉飄出麥香,他像往常一樣組織員工有序制作當天的早餐……當第一縷陽光爬上食堂玻璃幕墻,蒸騰的熱氣已從蒸煮間升騰而起。
7:15分,長虹技佳車間技工小張刷卡走進大廳,不銹鋼餐盤與2號窗口的碰撞聲清脆響起:“兩個花卷,一碗稀飯!”他身后,更多的員工陸續步入食堂,“師傅,來2兩米粉、一個雞蛋”,“一根油條、一杯豆漿”,早餐窗口排起長長短短的隊伍,不一會兒,食堂里就人聲鼎沸。
科技筑基:
舌尖上的安全守護
“每日配送的肉制品必須帶著雙證,每扇豬肉都帶著動物檢疫合格證與肉品品質檢驗證雙重保障;蔬菜必須都有檢測報告。”驗收員一邊認真查驗所有的檢疫、檢測證明材料和報告,一邊說道。
在食堂后廚里面,當日采購的新鮮食材帶著露珠入庫,東北珍珠大米以3000公斤為單位的滾動更新,菜籽油保持著7日新鮮循環的黃金周期。這些數字背后,是每日滿足3500多人次的飲食安全。
在這套供餐體系里,5個主廚和40多人的后廚團隊分三班接力:白案組凌晨4:30開始揉制2000多個饅頭,午餐1.8噸備菜需在8:30前完成初加工,深夜送餐車風雨不改最晚堅持到12:30。
在食品安全防護網的每個節點,科技都在構筑隱形長城:所有餐具經過120℃高溫消毒,留樣柜里的餐品標注著精確的封存時間。
監管網絡更編織著多重智能預警,食堂配置食品安全總監1人、安全員2人,與高新區市監局、集團工會形成三級監管網絡,進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全方位食品安全保障;食堂后廚的燃氣泄漏保護系統30秒內可觸發應急切斷機制。
溫情定制:
制造業的柔性關懷
4月初,綿陽市連續多次大風的惡劣天氣,依然無法阻擋長虹佳虹送餐員送餐的腳步,“車間員工仍在工作,我們必須保證他們能吃上熱乎飯。”回憶起大風中的送餐經歷,送餐員鄭軍仍心有余悸,“員工推著三輪車冒著大風送餐,當時的風真的要把人都刮起來那種。但是,我們無怨無悔,因為大家只是在不同崗位努力為長虹發展貢獻力量。”
如果說極端天氣下的堅守是食堂的硬核擔當,那么日常服務中的點滴細節則流淌著潤物細無聲的溫情——前期為韓國技術團隊連續一個多月特供辣白菜,還有越南長虹員工的到來,令高級廚師康建彬操碎了心,“在我們的食物基礎上進行調整,需要接應本地菜品并根據他們的飲食習慣制作,特意采購食材制作適合他們口味的菜品。”當越南長虹員工在長虹總部食堂喝到改良版羅宋湯時,驚喜之余贊不絕口。
春學季期間,長虹迎來了大規模的學生研學活動。針對學生,食堂專門制作了適合從小學生到初中生口味的菜品,比如不辣的西紅柿炒蛋、秘制醬燒雞腿,和孩子們喜歡的酸奶制品。
“食堂菜品包括炒菜、蒸菜、鹵菜、燉菜等;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提供解暑湯、醋湯、姜茶湯等,員工可以免費飲用;在節假日時間,我們還會推出節日時令菜品,以福利形式向員工提供。”長虹佳虹餐飲河邊食堂負責人王剛說道。
文化傳承:
熱氣騰騰的情感紐帶
端午送粽子、咸蛋;中秋送月餅、飲料;冬至還有羊肉湯。食堂對這些節日文化非常重視,毫不含糊。發揚節日文化之外,還有技藝傳承文化。
當長虹世紀城退休職工在家門口買到熟悉的開花饅頭,這背后是廚師高軍28年的堅守:從1997年清潔工起步,到面點師傅,再到面點項目負責人,改變的是職務,不變的是面點組堅守幾十年的老面發酵工藝,仍在復刻1980年代食堂的麥香。
“我在食堂吃出了家的味道,因為小時候我爸媽給我吃的包子就是這個味道。”長虹智慧顯示廠員工小麗說。
“一天最多的時候要做5、6千個。”高軍對此滿懷自信。目前,特色面點包子類在長虹7區、6區、技術中心、長虹世紀城、長虹國際城及安州區世紀城均有銷售。員工下班后和平常住家的退休老職工都可以享受到長虹自制的食品。高軍帶出來的面點師傅如今遍布各大企業和酒店后廚,讓這縷麥香傳承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從冬至羊湯到老面饅頭,傳承的不僅是美食,更是一份關于堅守的產業記憶。
共生美學:
炊煙與車間的互相成就
“10塊錢能吃兩葷一素,比大學食堂還實惠。”這是長虹技佳車間“00后”員工小張的感慨。在這套涵蓋10元蓋澆飯到15元精品涼菜的量販體系里,凝聚著廚師團隊對“低價不低質”的極致追求,每鍋小炒嚴格控油210毫升,蔬菜禁用清單包含四季豆、扁豆等7類食堂禁止食材,時令蔬菜使用率超70%。
在食堂菜品售賣窗口,除固定的基礎菜品外,更有體現川味智慧的季節限定:蒸菜燒白受到廣大就餐員工的喜愛,鹵制的鴨子膀肉采用古法吊湯,燉菜實施“冬季換骨湯、夏季改清補”的溫補哲學。最受員工歡迎的10元兩葷一素工作餐,往往包含時令新鮮燒菜炒菜;而15元特制涼菜則讓就餐員工有更多選擇。
食堂墻上一幅“講‘糧’心”的海報令人動容,背后還有更多動人細節:不銹鋼餐盤的循環使用,是每日固定的高溫消毒流程的堅守;深夜加班的送餐員,往往自己還餓著肚子;當臨時用餐需求突增時,廚房總能半小時內完成“緊急作戰”。這種“把員工當家人”的想法,換來了令人感動的雙向奔赴:曾有員工自發送來家鄉臘味加菜,也有技術骨干主動參與菜品研發,更有年輕媽媽將育兒經驗轉化為兒童學生餐改良建議。
一箸一瓢飲,皆是長虹志。從1958年三線建設時期的鋁飯盒,到5G時代智能車間的保溫餐車,改變的是科技賦能的供餐方式,不變的是多年如一日的舌尖守護。在這片升騰著煙火氣的天地里,每天上演著最樸素的辯證法:員工們的就餐成就了食堂的溫度,這份溫度又滋養著奮斗者的熱忱,這種共生共長早已超越了簡單的營養供給,成為智能時代工業文明最溫暖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