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疆旅游,烤包子是當地最常見的小吃美食,它的出鏡率幾乎和烤馕一致,但讓人比較納悶的是,很多時候,內陸和沿海城市的菜場門口或者各種美食街都能看到烤馕的身影,但這種烤包子卻極少出現。個人猜測除了食材方面有要求外,跟它的制作方法也有點關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得“新鮮吃”。
剛出爐的烤包子自帶一股淡淡的焦香,趁它還燙手的時候咬開一個小缺口,立刻就有熱氣噴薄而出,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這時候聞不出一點羊肉的那種臊味兒。我的摩旅路線主要是從新疆葉城到喀什,從喀什到塔縣,再從獨庫公路到烏魯木齊,一路上且行且吃,烤包子算是最方便也最實惠的美食,因為偶爾會路過偏遠鄉鎮或知名景區,所以它的價格也常有起伏,差不多大小,最便宜的地方1塊錢一個,最貴的地方3塊錢一個,經我實測,味道其實大同小異,但價格最低的確實肉餡會少點兒。
一般熱鬧點的鄉鎮或者城區,1.5元是烤包子的正常價格。那天上午我從喀什出發去尋覓傳說中的“莫爾寺遺址”,就在017鄉道路邊隨緣記錄了路邊小店正在分工作業,制作烤包子的過程。因為已經過了早飯時間,所以湊上去拍照前先聲明了“不買,只拍拍”,好在無論老少,對我的態度都相當和善,交流幾句后就笑意盎然地繼續忙著手上的動作。
烤包子的維語叫“薩木薩”,即薄皮包子(維語叫“Gox garda”),是新疆人非常喜愛的食品之一。正常情況下,做烤包子必須得用新鮮羊肉,最好選擇肥瘦均勻的羊腿肉,太瘦的肉不太適宜做餡,口感太柴,一般得肥瘦各一半。
只見兩人手法嫻熟,很快就在桌上碼出了近百個生包子。恰好在我準備離開的時候,有一批剛剛新鮮出爐,就也打包了三個,打算在路上當干糧(結果后來又路遇美食街,吃抓飯羊蹄去了,這幾個包子就成了夜宵,但是變冷后確實不太好吃,造成只吃餡的浪費,阿彌陀佛)。
由于后來我吃的多,見得也就多了,從波密附近的某位熱情老板口中得知,現在市場上的烤包子很多都是用普通羊肉做的,但因為過程中會加入切碎的羊尾油,外地人就很難分辨和吃出好壞來了(當時他還得意洋洋的自稱是秘訣哦)。對此我倒很能表示理解,正所謂無商不奸,千方百計節約成本是他們的天性,往好的方面想,至少用的還是羊身上的玩意兒,而不是黑科技啊,唉,在如今這市場環境,真還算有點良心嘍,你們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