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盤村村民在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資料圖片
位于松盤村的牦牛擴繁場。資料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西藏仲春的清晨,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拉薩市林周縣松盤鄉松盤村凈牧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的牦牛擴繁場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一大早,28歲的姑娘次旦宗巴來到距村子不遠的牦牛擴繁場巡視牛舍,詳細記錄牛兒的采食、健康狀態以及母牛的懷胎、產仔情況。隨后,她熟練地將數據錄入數據庫,便于“牦牛廚房”動態調整當天的飼草營養配餐。
“我們養的牦牛每天能吃上十余種精心配比的‘營養餐’,短期育肥只要三到五個月,與農戶自己育肥需要七八個月相比,大大縮短了時間、節約了成本。幾年來,擴繁場還為農戶提供了500多頭優質種牛,優化了我們農區的牧業結構。”身為擴繁場飼養主管的次旦宗巴告訴記者。
林周縣有“拉薩糧倉”的美譽。以往,受自然條件限制,松盤村等南部村落主要為農業區,以種植為主,北部則以牧業為主,南北各自發展,難以形成產業合力,經濟發展十分受限。如今,松盤村利用農業資源優勢,發展農區畜牧業,憑借“循環農牧業”,走出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
牦牛養殖在西藏已有上千年歷史,但傳統養殖方式較為粗放,牦牛“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現象仍未徹底改變,使得養殖產業難以規模化,制約著農牧民增收致富。
轉機始于2018年——江蘇省投資1.5億元在松盤村格桑塘興建的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落地。該示范園打破傳統產業壁壘,開展飼草料深加工,以高價收購當地農戶種植的苜蓿、燕麥草以及青稞、玉米秸稈等優質飼草;同時專注牦牛科技育種和繁育,引入帕里、娘亞等多種優質牦牛品系,解決當地牦牛品種退化、散養效益低的問題。經過幾年探索發展,示范園不僅構建起草、牛、肉、奶一體化產業鏈,還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循環種養殖模式,帶動當地農牧民就業增收。
在牦牛擴繁場,存欄的三千余頭牦牛被分群繁育、精準飼養。“我們還為后備牛群(青年牛群)、母牦牛群(帶犢母牦牛群、妊娠母牦牛群、空懷母牦牛群)和種公牛群制定差異化‘食譜’。”次旦宗巴于2022年大學畢業后回鄉就業,現在每個月工資七千元左右。她高興地說:“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為家鄉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凈牧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富剛介紹,按照“種養結合、農牧互補、循環發展”的思路,僅牦牛擴繁場每年就要收購飼草兩千多噸,農戶在種植糧食之余,利用荒地種植耐旱飼草,每畝收入比種青稞高出700多元。公司還組織科技人員指導養殖戶科學喂養,使牦牛出欄時間縮短,養殖戶純收入幾乎翻倍。
“2025年,牦牛養殖場存欄將增長30%,牦牛擴繁場年推廣優質種牛200頭以上,牦牛養殖場年出欄育肥牛穩定在2000頭左右,飼草料加工廠實現年銷售一萬噸各類飼料的銷售目標。西藏農區的牧業產業化大有可為!”張富剛充滿信心地說。
距離牦牛擴繁場幾百米外,西藏泱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肥加工廠里同樣是熱火朝天的場景。深褐色的牛糞、羊糞通過傳送帶被送入機器處理。
泱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95后返鄉創業大學生扎西介紹,公司以每立方米150元和250元的價格分別從村民手中收購牛羊糞,每年可生產5萬噸有機肥,年營業額近500萬元,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100余萬元。公司由當地政府和大學生創業團隊共同成立,主營飼料和有機肥加工及彭波半細羊養殖,不僅經營得風生水起,還吸收了7名返鄉大學生就業。以公司為依托的西藏首個科技小院,在自治區科協的幫助下,邀請區內外專家開展課題研究,其專利飼料配方“富硒草餅干”作為“十四五”期間西藏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成果向全區推廣。
松盤村村支部書記索朗表示,在科技賦能“以農養畜、以畜促農”的循環經濟理念推動下,松盤村已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一條覆蓋種植、養殖、有機肥加工、土壤改良的全產業鏈已然形成。
高原的夕陽熾熱壯美,映照在松盤村的土地上。在“循環農牧業”的帶動下,這里產業興旺、村民增產增收,一幅農牧產業經濟循環發展的鄉村振興畫卷,在雪域高原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