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城網報道,原本計劃代替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俄羅斯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式的防長辛格,也將因“國內事務繁忙”缺席,由其副手、印度國防部國務部長桑賈伊·塞思代為出席。《商業前線報》說,據印度內政部消息人士稱,在導致26名游客死亡、17人受傷的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槍擊事件發生后,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加之辛格還有其他重要事務要準備,這都促使他重新考慮其行程。報道提到,辛格將參加與日本的防務雙邊會談。
莫迪(資料圖)
據湖南日報報道,中方領導人將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這也是中方領導人第11次到訪俄羅斯。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這次訪問有著歷史和戰略的特別高度。
莫斯科紅場,一場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成了檢驗各國政治立場的試金石。一個缺席的身影、一個連談四日的專機、一場臨時取消的訪問,足以暴露權力格局的裂變起點。莫迪不是一開始就打算缺席,普京親自發出邀請時,印度外交部第一時間,回應“總理計劃赴俄”。行程擬定、預熱安排、媒體風向都已經啟動。可一個月內連降兩級,從總理變國防部長,再換成副防長薩吉夫·塞思出面,外交場合降成“副部級代表”,幾乎是默認放棄。
據悉,俄羅斯已經邀請多個友好國家的領導人出席即將舉行的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莫迪之前也收到了邀請,但因印巴邊境地區槍擊事件而放棄出席。印度一直在美俄之間走鋼絲,俄烏沖突中,面對美國施壓,印度仍舊選擇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引美國不滿,莫迪卻不得不這樣做。印度需要俄羅斯的進口武器,也離不開與美國的經貿關系,兩邊都不能得罪,在這場勝利閱兵,特朗普大概率不會到場的情況下,莫迪選擇用國內事務繁忙缺席,就連定好要替代的辛格,也因此去不了。
普京和莫迪(資料圖)
這一連串的取消動作,看似小事,實則暗藏玄機。在傳統意義上,俄羅斯是印度的長期武器供應國。在南亞出現重大安全危機時,按理說印方更應靠近俄方獲取“安全承諾”。然而,此時的“缺席”,更像是為留守國內做最后部署,同時避免在美俄之間徹底選邊,給自己留一條戰略回旋通道。
據北晚在線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羅斯-1”電視頻道播出的一部紀錄片中表示,自25年前他初次擔任總統時就注意到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俄羅斯積極發展同中國的關系,為世界穩定打造堅實基礎。普京強調,在當今條件下,俄中關系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全球性動蕩未見緩和,反而呈現擴散態勢。俄中兩國可靠、穩定的關系本身增強了世界穩定性。”
放眼全球,歷經風雨且歷久彌堅的中俄關系已然樹立了大國、鄰國永久睦鄰友好、全面戰略協作、互利合作共贏的典范。去年中俄迎來建交75周年,中方領導人和普京總統三次面對面會晤,共同引領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邁向歷史新階段。今年以來,中方領導人與普京總統兩度戰略溝通,繼續引領中俄關系在風高浪急的百年變局中堅毅前行。兩國元首高度互信、密切溝通,不僅是新時代中俄關系的鮮明政治符號,還為兩國關系發展提供堅實戰略保障。
普京(資料圖)
除能源合作緊密無間外,中俄兩國在國際事務里表現出高度戰略默契。但雙方從不以“盟友自居”,而是以獨立大國身份協調立場。這種默契如同兩只并肩作戰的手,在關鍵時刻同時對美國為首西方發力。中俄兩國雖不結盟,但仍通過務實合作將潛在分歧轉化為合作動力,攜手并進。靠的是歷史智慧、地緣平衡和合作機制的支撐。這種關系模式確保了兩國間的關系穩定,也為動蕩的國際秩序帶來一絲確定性。正如王毅所言,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現實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