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楊潔導演因為重病住進醫院。
躺在病床上的這段日子里,楊潔看著為自己忙前忙后的“老伴”王崇秋說道:
“這一輩子,現在覺得挺幸福的,有你這個老伴兒。”
楊潔是一個不輕易吐露真情的人,此時的這番話是對王崇秋這個“小丈夫”的最大認可。
而在最開始,楊潔要帶著三個孩子嫁給小自己14歲的王崇秋時,立刻引來許多人反對,有很多次她都準備放棄這段感情了。
還是王崇秋堅定地告訴反對者:“我覺得我不會有問題,我們很好!”
最終,才將這段“姐弟戀”修成正果。
那么,有關楊潔的兩次婚姻,都有著怎樣的故事?
一 、楊潔:烈士之后
我們在看86版《西游記》的時候,常常被孫悟空挑戰權威、反抗強權的精神所感動,而在戲外,導演楊潔身上同樣擁有著和孫悟空一樣的反抗精神。
這樣的性格源自于她的家庭環境。
楊潔,祖籍四川,于1929年出生在湖北麻城,她的父親楊泊愷是我黨革命烈士,曾任《華西日報》的主筆,1949年犧牲在成都。
楊潔的母親危淑元則出身書香門第,詩詞歌賦皆有涉獵,這樣的生活環境帶給了楊潔很好的藝術素養。
年幼的時候,楊泊愷就帶著楊潔看各種進步電影,為她日后從事導演工作打下了基礎。
抗日戰爭結束那一年,楊潔進入華北聯合大學學習,后來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組織分配到文工隊擔任演員。
1949年,解放軍攻占青島市,楊潔此時已經被調任為播音工作,她在電視臺向青島人民宣布了“青島解放”的消息。
也就是在青島電視臺工作的這段時間里,楊潔結識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周傳基。
二、第一段失敗的婚姻
周傳基,祖籍山東省,于1925年出生,比楊潔大4歲。
周傳基是一個典型的文人形象,身材又瘦又高,帶著眼鏡,冬天的時候喜歡系著一條淡紅色圍巾,會外語和小提琴,算是多才多藝。
而周家也并不是籍籍無名的小門小戶,周傳基的伯祖父周自齊,曾擔任過民國政府總理,算是近代史上的望族行列。
受家世影響,周傳基文化涵養頗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出身顯赫的文藝青年那一類。
這種知識分子形象在當年很受歡迎,楊潔當時在青島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兩人因為工作相識,楊潔很快被對方吸引,最后兩人走在了一起。
1951年春節,楊潔和周傳基在青島登記結婚。
這段感情在一開始并不被楊潔的親屬朋友看好,他們反對的意見主要是兩個。
一是出身上的不同,家庭出身在當年是衡量一段婚姻是否合適的重要標準,楊潔的父親是我黨的革命先驅,相比于周傳基這樣的資產階級家庭,門戶不當。
其次就是周傳基雖然有文化,有才華,但并不一定適合過日子。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談戀愛講究浪漫,過日子可是一地雞毛,彼此喜歡,卻很難解決生活上的瑣事和困難。
再加上楊潔自身也是“嬌生慣養”這一類,性格剛硬,并且不擅長做家務,很容易在婚姻生活中與對方產生矛盾。
可楊潔畢竟接受的是新文化思想,堅持婚姻自由,她對身邊人的反對毫不理會,堅持和周傳基完婚。
過日子畢竟不是文藝青年的強項,更多的是需要兩個人互相關懷體諒,共同解決問題,而在一個個問題之中兩人的不適合也就表現了出來。
婚后兩人經常因為柴米油鹽的瑣事而吵架。
直到1953年,楊潔因為肺病住院,最后被醫生切掉了四根半的肋骨,身體受到影響后,楊潔的工作崗位就從播音轉到了幕后,這對熱愛播音事業的她是個不小的打擊。
一年后,組織考慮到楊家為革命做出的卓越貢獻,就將楊潔調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能在養病的同時照顧自己母親和三個孩子。
此時的周傳基依舊在青島工作,夫妻倆就此過上了分居生活。
也許是距離產生美,兩地分居的生活倒讓兩人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
直到四年之后,周傳基也被調任到北京的外國電影研究室擔任資料員,楊潔夫婦又湊到了一起。
在北京的日子里,兩人因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依舊像在青島的時候一樣,時常發生爭吵,每次吵完架,楊潔就抱著孩子哭泣,一開始周傳基還會在吵完架后去安慰楊潔。
但日子長了,周傳基也就見怪不怪了,選擇將楊潔冷落在一旁。
后來社會動蕩,周傳基在工作上遭遇不順,脾氣開始變得更加暴躁易怒,容易與人發火撒氣。
據周家的鄰居所說,兩人每次下班見面就是吵架,一對原本愛意濃烈的夫妻,已經變成了一對冤家仇人。
看到這里就有很多人會疑惑,既然過不下去,為什么不離婚呢?
離婚這個詞也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才普遍接受的,可時至今日,在地方農村等不少地方,對于離婚還是有著很大的芥蒂,更不要說楊潔和周傳基所處的那個時代了。
再加上兩個人都算是公職身份,雖然婚姻關系名存實亡,但還沒有走到離婚那一步。
這樣痛苦的婚姻一直持續到1963年,兩人才鼓起勇氣辦理了離婚手續。
奉勸他們不離婚的親戚朋友也很多,一如當時勸他們不要結婚的人一樣。
生活可真是諷刺,當初勸他們不要在一起的人,最后又勸他們不要離開。
但如同當初堅定要結婚一樣,楊潔堅持了自己的意見,離婚后帶著三個兒女跟自己生活。
因為第一段婚姻的失敗經歷,再加上身邊帶著三個孩子,楊潔對別人給自己介紹的對象開始避之不及,沒有從往事中走出來的她,選擇在工作中提升自己。
在此過程中,楊潔擔任起中央電視臺的戲曲節目導演。
她執導的京劇《香羅帕》后來被選為全國優秀電視藝術加工文藝節目,算是為她后來導演《西游記》鋪了路。
三、 遇見王崇秋
1969年,楊潔再婚,此時的她已經四十多歲了,身邊還帶著三個小孩,而新婚丈夫卻是一個26歲的小伙子,名為王崇秋。
王崇秋出生于1943年的湖北麻城,與楊潔出生在同一個地方。
成年之后當過兵,從部隊轉業后,進入了北京電視臺擔任攝像,與楊潔屬于同事關系。
因為兩人是湖北老鄉,平常沒事的時候就經常在一塊聊天,一來二去便熟悉了起來,在交往過程中,楊潔坦率的性格深深吸引了王崇秋。
但一開始,楊潔只是將王崇秋當作一個能聊天交際的小朋友,并未意識到對方暗戀自己,更沒敢往結婚這條路上想。
直到王崇秋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后,立刻引來了楊潔的反對。
楊潔所顧慮的是自己剛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還帶著三個孩子,兩人之間還相差著14歲,怎么看都不合適。
但楊潔還是低估了王崇秋對自己的愛意,他并未因為拒絕而灰心,在此后的時間里,更加熱情地對待楊潔,并且一有時間,便向楊潔表明愛意。
一來二去,整個電視臺的同事也都知道了此事。
這場年齡相差14歲的姐弟戀,如果放在今天的互聯網上,可能會得到一眾網友的稱贊。
是一個人為了追求愛情,而跨過年齡的鴻溝,用自己的勇氣和魄力來踐行對愛情的純粹追求。
可在1969年那個時代,這樣的事卻被人們看作是一個人道德上的瑕疵。
就在楊潔糾結是否接受王崇秋的愛意時,聽到了別人說的冷言冷語,這反而激起了楊潔桀驁不馴的性子,最終選擇和王崇秋結婚。
楊潔要和王崇秋結婚的消息在當時是轟動的,從兩邊父母到朋友,再到單位的同事,沒有一個看好他們的這段感情。
明面上的反對還是能看見的,暗地里中傷楊潔和王崇秋婚事的人更是不在少數,有人說楊潔和王崇秋在一起就是為了玩弄未婚青年的感情,填補的自己的空虛。
有人則說王崇秋向楊潔示愛,是為了看重對方烈士子女的身份,以此在工作上謀取進步。
更有甚者,直接將此事定義為“作風問題”,要挑兩人的毛病。
一次,楊潔和王崇秋在屋子里聊天。
正說著話,突然就停電了,一群人簇擁著鉆進屋子,要看看兩人在干什么。
身正不怕影子斜,因為兩人并未有任何逾越之舉,來抓“作風問題”的人最后才作罷。
類似于這樣的阻力還有很多,有好幾次,楊潔也對這段感情灰心了,就勸王崇秋說,不如放棄算了。
但對于這段感情,王崇秋要比楊潔堅定得多。
他對楊潔的愛意中,有著一種敬意,會把她當作一個偶像去崇拜,能和自己的偶像在一起,成為了他那一時期最希望做到的事。
為了阻止兩個人結婚,就有很多臺里領導找王崇秋談話,但對于這段感情,王崇秋表現得異常堅定,他告訴勸說的人:
“我覺得我不會有問題,我們很好!”
楊潔最終也被王崇秋的這種真摯所感動,兩人忘卻了外界的議論之聲,在重重阻礙下走到了一起。
經過上級領導的批準,楊潔和王崇秋領了結婚證。
結婚當天,王崇秋和楊潔還在一起工作。
下班后,王崇秋從宿舍將自己的鋪蓋卷打包后,用一只帆布箱裝起來就去了楊潔家中,這婚就算結了。
到第二天早上,居委會的人找到楊潔家門前,問他們為什么住在一起。
楊潔從家里拿出結婚證,直白地說道:“我們是正規的!”
一張結婚證,一部《西游記》,算是將二人牢牢地栓在了一起。
那么,兩人走在一起之后,生活是怎樣的?
四、 兩人的婚后生活
如果用《西游記》里的人物來形容王崇秋和楊潔,王崇秋就是沙和尚,楊潔在事業的追求上像是唐僧,但在性格上更像孫悟空。
在王崇秋眼里,楊潔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耿直和不畏強權的性格深深吸引著他,這也是他堅持要和對方結婚的原因。
王崇秋知道楊潔性格剛強,主意很正,選擇堅持的事不會改變,因此就選擇更多地忍讓。
無論是工作上的不同意見,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選擇,王崇秋大多選擇包容對方的那一點“任性”。
從七十年代開始,楊潔開始執導,王崇秋擔任攝像的《百花記》、《嶗山道士》等影視作品搬上了熒幕。
兩人配合起來可以說是天衣無縫,王崇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大小事都會征求楊潔的意見,只要對方同意的事他就沒有二話。
一來二去,王崇秋的很多朋友就說他是個“妻管嚴”,什么事都聽老婆的。
王崇對此也不氣惱,反諷道:
“聽老婆的話有什么不好?聽老婆話的男人最幸福!”
對于楊潔和前任丈夫的三個孩子,王崇秋也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接納和愛護,即使之后自己和楊潔有了女兒,也是一視同仁,對所有孩子都很關愛。
一直到《西游記》續集拍攝結束的時候,楊潔已經七十歲了,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都有所不足,雖然還是想拍電視劇,但最后都沒有得到批準,就此過上了退休生活。
楊潔和王崇秋住在大興一座普通的單元樓里,楊潔平時在家喜歡上網刷微博,每次看到社會上有什么不公平的事,就會和王崇秋念叨,現在怎么能這樣呢!
除了上網,楊潔還很喜歡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電影,年輕的時候沒有機會看,現在有了條件后,就經常翻看小時候看過的老電影,有時候一天能連續看個四五部。
楊潔的心臟不好,王崇秋就很擔心她的身體,一面提醒她要加強鍛煉,一面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她。
兩人年輕的時候是工作搭檔,老了之后,王崇秋就成為了楊潔生活上的保姆,為她洗衣做飯,叮囑她吃藥休息。
在王崇秋看來,楊潔在生活上是比較笨的,不會做飯和其他家務活,但自己很喜歡楊潔身上“孩子氣”的這一點,相處的時候并不覺得累。
2017年4月,楊潔離世,在去世前的兩個月,她躺在病床上對王崇秋說:
“這一輩子,現在覺得挺幸福的,有你這個老伴兒。”
楊潔的這句話,算是對王崇秋這個“小丈夫”的最大認可。
送別愛人后,王崇秋依舊住在和楊潔生活過的那套小房子里,每天買菜做飯,晚上遛彎,和普通老年人沒有任何區別,平靜而安定地生活著......
參考資料:
1、云南教育:《追記86版西游記導演楊潔》
2、海口網 《西游記》導演楊潔去世一個月,丈夫:她一生有點悲劇
3、百度百科:楊潔
4、百度百科:周傳基
5、百度百科:王崇秋
6、北京日報客戶端: 82版《西游記》攝像師王崇秋,出書講述楊潔導演未講完的故事
7、視頻紀錄片:《我們這四十年》
8、婚姻與家庭雜志文章:《相差14歲,男未婚女離異,還帶著3個娃:這對牽手49年的夫妻,相愛到白頭》
9、《名家訪談》——王崇秋采訪:談論與妻子楊潔導演的往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