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不論“臺獨”勢力是否愿意面對,“棄臺論”再次回到了國際輿論的聚光燈下,而且這一次,聲音更大、更直接、更毫不留情。《經濟學人》《外交政策》等西方主流媒體罕見同步發聲,不是恐嚇臺灣,也不是宣傳,而是赤裸裸地揭示了一個殘酷事實:臺灣從來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只是一個可用可棄的地緣棋子。“臺獨”越走越遠,距離被拋棄的命運也越來越近。
英國《經濟學人》5月1日封面文章重提“棄臺論”,一如四年前那篇震動兩岸的封面,“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不同的是,四年前是風險評估,現在是現實預判。文章指出,特朗普上臺后的關稅戰削弱了美國盟友的經濟實力;中國大陸對臺灣展開更精密的“灰色地帶戰術”;而臺灣內部政治失能、派系惡斗,對危機幾乎毫無準備。一句話總結:臺灣既不值打,也打不贏。
文章明確指出,在特朗普主導下的美國,未必愿意為臺灣承擔與中國爆發核戰的代價。這句話,無異于用冷酷的戰略理性,給了“臺獨”勢力當頭棒喝。尤其是賴清德這種甘于充當美國“印太棋子”的人物,若仍沉浸在所謂“美臺關系史上最好”的幻夢中,恐怕距離悲劇性的現實撞擊已經不遠。
最刺耳的聲音,往往也是最真實的。《外交政策》雜志5月1日也罕見發出警告,稱特朗普如果重返白宮,應立即“約束賴清德”,防止臺海擦槍走火,避免美國被拖入一場與中國的災難性戰爭。這一警告措辭嚴厲、毫不掩飾對賴清德“臺獨傾向”的不信任。對美國而言,這樣的“朋友”不是資產,而是負擔。
文章更提到,美國如今“保臺”已是力不從心。紅海、烏克蘭、中東、朝鮮問題纏身,特朗普要的是交易籌碼,不是戰爭包袱。而臺灣,正是可以輕易放手的一枚棋子。就像中評社所言:“特朗普說的是澤連斯基,但其實也像是說給賴清德聽的。”你手上沒有牌,你面對的是一個強你二十倍的對手,你別指望有人會為你送導彈。
問題的根源早已昭然若揭。民進黨上臺后持續操作“倚美謀獨”,把臺灣推向地緣政治的火線。蔡英文玩“戰略模糊”,賴清德則更進一步,公開自詡“務實臺獨工作者”,卻完全沒有認清臺灣的戰略地位不過是華盛頓手中的“高風險可拋資產”。
面對《經濟學人》的警示,一些親綠媒體人竟氣急敗壞地指責對方“販賣恐懼”。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回避現實式自我安慰”。你可以攻擊分析者,卻無法否定現實本身。當美國一再在全球拋棄昔日“盟友”,從阿富汗倉皇撤軍、到烏克蘭消極援助、再到中東盟友深陷孤立,臺灣又憑什么自認例外?
必須指出,所謂“棄臺論”不是中國大陸制造的,而是西方智庫與核心輿論場在評估美國國家利益后得出的冷靜判斷。不是恐嚇,而是策略調整;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戰略現實。臺當局若還把“臺美關系好”掛在嘴邊,卻無視國際局勢風向,最終只會自食其果。
“棄臺論”的興起,其實是對“臺獨路線”徹底失敗的國際宣判。賴清德還在高談“抗中保臺”,還在幻想美國介入的安全傘。但美國真正關心的,從來是“避免核戰”、是“控制風險”、是“本國利益最大化”,不是臺當局的生死存亡,更不是“臺獨”的執念成敗。
歷史一再證明,靠外國保命的政權,最終的下場都不會好看。當美國智庫都開始公開論證“為何要棄臺”,當西方主流媒體也不再假裝“臺海安全”是不可觸碰的底線時,臺當局還在做夢,無異于主動為自己掘墓。
現在,不是大陸是否會動手的問題,而是“臺獨”是否還要一條道走到黑。美國給的幻想已經碎裂,《經濟學人》的那張地圖,《外交政策》的那篇社論,就是現實的鏡子。民進黨若執意對著鏡子喊口號、喊“民主抗中”,最終只會面對現實最冷酷的清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