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明明認識一個人很久了,但是他對某件事的態度和言行又會讓自己感到不可思議;
或者,自認為很熟悉也很了解對方了,但其實自己真正了解的非常局限。
更多的時候,自己很可能基于一些只言片語就迅速對別人形成固定的判斷和印象。但這不過是一種很膚淺的了解。
實際上,人心遠比自己看到的要復雜很多。
尤其是人為了適應各種社交,往往戴著多重面具,把最真實的自己隱藏了起來。
很多時候,自己看到的不過是表象。而且,這種淺顯的判斷方式所反映的不過是自己的一種非常局限的認知方式。
想要深度地了解一個人就得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以及實際經歷等等因素。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動機。
但是,這樣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然而,人又不可能完全脫離群體而存在。高質量的朋友不僅會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共鳴,更能激發自我的成長。
這對自己而言,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因此,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質量。
那么,怎樣去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呢?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人性都是善惡并存,誰也不會比誰好到哪去。
但是,細節卻最能體現出人心。
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往往都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細節里。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善良不僅是一種品質,更是體現出一個人習慣性的選擇。
一個內心充滿善意的人,不會因為對方的身位和地位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尤其是對待那些弱勢群體,往往最能反映出一個人最真實的性格和品行。
有些人在對待與自己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人時,反而會表現出人性中的惡意。
比如,在對待弱勢群體的時候,會表現出挑剔、否定甚至是諷刺的態度,這反而會暴露出一個人內心的陰影,需要通過貶低他人來讓自己獲得優越感。
而且真正善良的人會平等對待每一個人。無論對方是誰,都會給予最基本的尊重。
這樣的行為往往體現出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價值觀,而不是受到外在因素和利益的驅使。
善良的人愿意看見他人的真實存在,而非是只看社會地位與身份。
很多時候,有意識地覺察和反思自己,不僅會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能讓自己更容易識別他人的真實面目。
尤其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表現,最能體現出一個人最真實的人格。
善良是一種選擇,這個選擇也正是人性中最溫暖、最美麗的那一部分。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