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三點半,71歲的林生麗就開始在廚房里忙碌著,為食客們準備當天的早餐。每天一盆30斤的排骨“哨子”,近30年的時間雷打不動,5月7日,林生麗告訴記者:“哪一天我抱不動這一盆排骨了,我可能就干不動了。”
1995年10月,林生麗在邵陽市大祥區紅旗路開了這家“凱陽餐館”,她以低價服務顧客,一碗粉從1.5元,到現在2.5元,一份自助午餐從5元,到現在的6元,近30年的時間里,只在2008年冰災期間漲過一次價。70年代擁有高中學歷的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不管物價怎么變化,平均每份餐她只要賺3毛多錢,能維持小店的正常運轉就行。“要讓低收入人群能有一個吃飯的地方。”
△林生麗在凱陽餐館接待客人。受訪者供圖
1
為了控制成本,她在批發市場掃尾貨守到深夜
林生麗出生于1954年,今年71歲,1972年高中畢業,經歷過幾年“下鄉”后,在1976年進邵陽市棉紡廠,拿著一個月50塊錢的工資。1985年,經家人介紹,她離開棉紡廠去了廣西桂林,在一家企業做倉庫保管員,工作內容比以前更多更雜,但工資也漲到了幾百塊一個月。1995年10月,41歲的林生麗用打工積累到的4萬多塊錢,在市區紅旗路的一個巷子內開辦了凱陽餐館。
△林生麗給顧客煮面條。受訪者供圖
2
餐館的規矩:不能浪費糧食,打菜的時候不能說話
△林生麗因堅持低價,誠信經營,被評為“中國好人”,她與自己的宣傳海報合影。受訪者供圖
3
受到關注餐館每天爆滿,只要身體好會一直做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