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印度空軍悍然發動代號 “朱砂” 的軍事行動,派遣戰機突襲巴基斯坦境內目標。然而這場看似 “碾壓式” 的空襲,卻在巴方的鋼鐵防線前碰得頭破血流 —— 巴方當天宣稱擊落 6 架印度戰機,包括 3 架法國制造的 “陣風” 戰斗機、1 架蘇 - 30MKI 和 1 架米格 - 29。
更令人震驚的是,次日巴方再次擊落印度 77 架無人機,無論是法國 “陣風” 還是以色列 “蒼鷺”,在中國殲 - 10CE 戰斗機和霹靂 - 15 空空導彈面前,都淪為移動的活靶子。
這場空戰徹底顛覆了國際社會對南亞軍力對比的認知。巴基斯坦總理公開確認,擊落印度戰機的主力正是中國出口的殲 - 10CE 戰斗機,而《簡氏防務周刊》更在印度北部 Bathinda 基地附近發現 “陣風” 戰機殘骸,鐵證如山。
消息傳出后,中國軍工股單日漲幅達 20%,成飛集團股價飆升,全球資本用真金白銀為 “中國制造” 投下信任票。
然而,就在國際輿論熱議中國軍工實戰表現時,日本媒體卻集體上演了一場 “掩耳盜鈴” 的荒誕劇。
截至 5 月 8 日,沒有一家日本主流媒體報道印度戰機被擊落的事實,甚至刻意回避 “印巴空戰” 的關鍵詞。他們用看似中立的口吻報道 “雙方交火”,強調印巴雙方都有傷亡,甚至試圖營造印度壓著巴基斯坦打的假象。
這種反常的沉默背后,暴露出日本復雜的戰略焦慮。
有專家表示,日本航空自衛隊目前裝備有 42 架法國 “陣風” 戰斗機,其中 24 架已部署在沖繩那霸基地,直接針對中國東海方向。這些戰機去年還與印度空軍舉行聯合演習,日本《產經新聞》曾高調宣稱這是 “日法聯合對抗中國威脅的強強聯手”。
如今 “陣風” 被中國戰機擊落的消息,無異于一記響亮的耳光 —— 如果印度的 “陣風” 都不堪一擊,日本那 40 多架 “陣風” 又能在臺海沖突中發揮什么作用?不都是純純廢鐵嗎?
日本對中國軍工實力的低估,源自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長期以來,日本媒體將中國武器貶為 “抄襲”“廉價”,即便在殲 - 10CE 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PL-15 導彈射程達 145 公里的事實面前,仍不愿承認技術代差。
更諷刺的是,日本自衛隊主力 F-35 戰機依賴美國技術授權,其國產 “心神” 戰機項目早已夭折,其軍工自主性遠不及中國。當巴基斯坦用中國提供的預警機、數據鏈和導彈構建的作戰體系碾壓印度時,日本才驚覺自己口中的 “山寨貨” 早已進化成體系化的作戰網絡。
這種認知錯位在臺海問題上尤為危險。日本近年頻繁炒作 “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計劃在臺海沖突時疏散琉球群島 12 萬居民,在那霸基地部署反艦導彈連隊,試圖與美國組建 “海島游擊戰” 陣線。
但印巴空戰揭示的真相是:中國的 PL-15 導彈射程遠超日本 “陣風” 配備的 “流星” 導彈,而殲 - 10CE 的單價僅為 “陣風” 的四分之一,這種 “技術代差 + 成本優勢” 的組合,讓日本的 “聯合司令部” 構想淪為空中樓閣。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日本的戰略依附性。作為美國在亞洲的 “橋頭堡”,日本近年來極力拉攏印度制衡中國,不僅投資印度高鐵,還聯合開發第六代戰機。但印度在空戰中的慘敗,暴露了美日印戰略聯盟的脆弱性,當印度的 “陣風” 被中國制造擊落后,日本苦心經營的 “印太戰略” 支柱出現裂痕。更尷尬的是,日本媒體此前吹捧的 “法國軍事力量是壓垮中國的決定性因素”,如今卻成了國際笑柄。
日本媒體對中國軍工的沉默,恰好反襯出其內心的恐懼。當中國每年發射數十次火箭、擁有全球第二大衛星網絡時,日本卻連 4 顆偵察衛星都難以維持。這種差距在臺海局勢升溫的背景下尤為致命 —— 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量子通信和反艦彈道導彈,早已形成對日全面壓制。而日本自衛隊的 “八八艦隊” 計劃,在 055 型驅逐艦和福建艦航母的批量下水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這場空戰不僅是軍事技術的較量,更是戰略思維的碰撞。日本試圖通過 “美日印澳同盟” 圍堵中國,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軍工已從 “低端傾銷” 轉向 “體系化輸出”,2024 年珠海航展斬獲的 1195 架訂單中,殲 - 10CE 占比超 60%。當巴基斯坦用中國武器捍衛主權時,日本的 “精神面子” 在鐵證如山的實戰面前碎了一地。
或許正如日本專家所言:“日本需要重新審視對華戰略,平衡外交而非一邊倒,才是避免沖突的唯一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