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陳琳輝 侯佳欣 實習記者 梁思涵)喪失行動能力的患者是否能實現“意念操控”,改寫人生劇本?看似科幻故事里的場景,現在每周三都在北京天壇醫院腦機接口咨詢評估診室里“上演”。5月7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來到北京天壇醫院腦機接口咨詢評估門診。
“他的意識非常清晰,希望能夠通過腦機接口咨詢評估,恢復生活的自主性。”在診室門口,記者遇到了一位推著輪椅的患者家屬,他告訴記者,輪椅上的年輕人因腦出血后遺癥的困擾行動不便,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吃飯、上廁所、洗澡等行動自主都變成了奢望。多位正在候診的患者家屬也表示,偏癱患者生活難以自理,目前嘗試過很多方法,收效很小,想通過腦機接口技術重獲希望。
剛一進門,就看見一位患者頭戴布滿導聯線路的“腦電帽”,根據顯示屏中提示的指令想象“動左手”或“屈左手腕”,如果能穩定控制光標移動或觸發肌肉電刺激,偏癱患者就有可能拿到腦機接口“入場券”,進入下一步的解碼評估。
“腦機接口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以非植入式腦機交互訓練為主;植入式腦機接口需嚴格篩選患者并規范臨床流程。”5月7日,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楊藝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在天壇醫院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腦機接口咨詢評估門診開診,主要為患者提供正確知識普及、科學評估、精準篩選,根據臨床疾病特征規范治療路徑,按照患者需求和實際情況推動技術臨床轉化。
腦機接口并非“萬能鑰匙”。楊藝坦言,目前適合腦機接口治療的患者群體需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專注力和依從性,并且能配合交互訓練。例如因卒中(如腦出血)導致偏癱,病程較長且康復需求強烈的中青年患者。這類患者大腦皮層功能保存較好(尤其卒中后未接受過手術干預的患者),通過腦電測試驗證其特征信號的穩定性,如果能快速、穩定地通過意念控制外部設備(如光標、電刺激設備),則具備進一步嘗試腦機接口的條件。
5月7日,天壇醫院腦機接口咨詢評估診室內偏癱患者頭戴腦機接口電刺激治療儀完成 抬手臂測試。陳琳輝攝
如何在腦電波的“海洋”里撈起希望?楊藝介紹,篩選流程包括行為學量表、腦電/肌電檢測、功能磁共振等評估的初步篩選,以及排除手術禁忌癥,也包括一些心理評測。之后才是確定是否適合植入式或半植入式腦機接口的復篩。目前植入式和半植入式腦機接口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需開顱手術,存在出血、感染等風險。運動腦機接口目前僅用于志愿參與科研的具備偏癱、截癱的患者,尚未正式用于臨床治療。無創的非植入式腦機接口已開始用于治療,結合住院康復提升患者腦-機交互能力,通過腦電反饋訓練幫助患者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或控制外部設備。
“我們想通過腦機接口咨詢評估門診,糾正患者對腦機接口的誤解,比如認為‘只要植入就能完全恢復’,并向患者提供科學、客觀的認知。”楊藝表示,門診還通過腦電測試,直觀展示腦信號控制效果,幫助患者理解自己的功能狀況,增強康復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篩選出真正適合接受腦機接口干預的患者,避免資源浪費,確保腦機接口在臨床應用的每一步都走得正確、安全、有效。”
除了服務個體患者,腦機接口門診還承載著更長遠的價值。通過持續積累基本信息、腦電、肌電等神經生理數據,門診正構建起高質量的數據集,宏觀描繪疾病譜圖。這不僅有助于了解患者分布特征和技術適配需求,也有利于深入分析患者對腦機接口技術的需求與認知。為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信號解碼算法優化、個體化治療策略制定、行業規范出臺以及未來政策支持等提供重要依據和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