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政府,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那些不平等條約,似乎哪個國家都可以占到“便宜”,其軟弱不堪的形象已經深深地映入我們的腦海之中。可是,如果細讀歷史的話,你就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清朝并非對誰都軟弱。當年晚清與歐洲強國意大利之間就有過一場對決,清朝沒有軟弱,還取得了勝利,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意大利的野心
號稱歐洲第六強國的意大利建立于1861年,直到1871年才徹底實現統一。之后,意大利也效仿歐洲其他國家,走上了侵略擴張、對外殖民的道路。不過,意大利的擴張行動不怎么順利,屢屢受挫,先是在爭奪突尼斯時敗給了法國,接著又在侵略埃塞俄比亞時遭到了慘敗,被迫向對方賠款,成為歐洲各國的笑柄。
不過,意大利并未就此停下侵略的步伐,這一次它那貪婪的目光注視著東方。甲午戰爭失敗后,列強見清朝敗給后起的日本,于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紛紛“租借”港口、劃分勢力范圍。意大利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也想趁機分一杯羹,于是以武力為后盾,也向清朝提出了租借港口、勢力范圍的要求。
二、三門灣事件
意大利相中的是浙江的三門灣,于是在1899年2月,意大利駐華公使馬迪訥向總理衙門遞交照會,要求“租借”三門灣為,并將浙江劃為其勢力范圍。向來懼怕洋人的清政府這次的態度居然十分強硬,照會沒拆閱,直接給退了回去。意大利當局并不甘心,他們認為清政府外強中干,只要用武力進行威脅,對方一定會乖乖就范的。
于是,意大利的三艘軍艦來到了浙江附近的海面上,并駛入三門灣獅子口。戰爭似乎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不過清朝上下沒有絲毫畏懼之色。時任浙江巡撫的劉樹棠根本沒把意大利放在眼里,“竊以為一意大利不足慮”,并認為意大利“國小民窮,難籌戰費”。與此同時,清朝還在進行相關的備戰工作。
三、意政府垮臺
此時的意大利仍然沒有放棄,他們還想嚇唬一下清政府,于是意大利政府電令公使馬迪訥,讓他向總理衙門遞交最后通牒,限令清政府四日內答應其要求,否則就兵戎相見。電報發出去不久,意大利政府就后悔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備戰,所以又發出一封電報,讓馬迪訥先別發出最后通牒。
然而,這中間存在著時間差,馬迪訥接著第二封電報的時候,他的最后通牒已經交給了清政府。得到最后通牒后,清政府命令沿海地區積極備戰,準備隨時應對與意大利的挑釁。意大利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因為它根本無法開戰。之后,意大利的首相被迫辭職,政府也垮臺了。新政府宣布“無意在中國推行侵略政策,而只是要推行商業擴張政策”。
參考資料:1.《清季外交史料》;2.《光緒朝東華錄》;3.《“三門灣事件”述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