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軍
上世紀70年代,我出生在金州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當時村里家家戶戶的生活都不富裕,除了供學生們上學以外,根本沒有閑錢給孩子們買什么課外書,導致我的童年嚴重缺少精神食糧。
我讀小學后,隨著識字量的不斷增加,語文課本已經滿足不了我的求知欲望。為此,母親省吃儉用攢點錢給我訂閱了一份《新少年》雜志。正如高爾基的那句:“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每每拿到新的一期雜志,聞到那幽幽墨香,我徹底陶醉了。
從那時起,這本雜志和手里的小人書伴隨我成長。
1984年4月,我們全家搬遷到市內,從此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再也不用為課外書發愁了。新華書店、圖書館、舊貨市場,這些地方我頻頻光顧。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些營養完全可以讓一個人強大起來。
記得伏爾泰說過,“讀書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高尚,可以使人快樂。”讀高中的三年,我到學校圖書室借閱了許多文學書籍,這些書籍的滋養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儲備,而且提高了我的文學素養,為日后的業余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后來,我到大連圖書館辦理了借閱證。自此,我借閱到許多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這些書籍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浮躁》《廢都》《秦腔》,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一地雞毛》《我不是潘金蓮》……“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每讀一本書,就相當于結識了一位新朋友。而“讀一本好書,如同交一個益友。”正如臧克家所言,交的益友多了,我發現自己的精神世界無比豐富。
書讀多了,便產生了寫的念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所言非虛。1990年10月,我通過招工考試考入市郵電局,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每天可以接觸到新來的報紙和雜志,這也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從那時起我便開始嘗試給紙媒投稿了,一直持續至今并小有收獲。
書香潤心田,正是這些書籍滋潤了我干涸的心田,讓我在業余創作的道路上越來越得心應手。30多年來,我發表了700余篇文章,這些文章的發表跟業余讀書息息相關。倘若不讀書,就像魚兒離開了水,因此讀書和寫作相輔相成。將來我還要堅持讀書,因為書籍是知識的海洋,可以讓我自由遨游。
喜歡就點個贊吧!
編 輯:呂學琦
美 編:房斌
責 編: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區融媒體中心
偷得片刻之閑
與您悅讀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