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史川軒 魏芝芝
對于李寧來說,44年,將形成一個有趣輪回。
“1984年,我就從這里出發,去了洛杉磯奧運會。”5月6日,他來到國家體育總局大樓,回到曾經生活和訓練的地方,如此動情地表示。
他此行的主要議程,是完成一項簽約。
他親手締造的品牌,正式成為2025-2028年中國奧委會體育服裝合作伙伴。
未來四年,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運動員將穿上李寧服裝,出征包括洛杉磯2028年奧運會、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2026年冬季奧運會等10余項頂級賽事,并且站上領獎臺。
時隔20多年,李寧和他的品牌,又重新和中國體育代表團牢牢綁定在一起。只不過,現在的李寧公司更成熟,生意體量大漲約15倍。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半年來,公司密集官宣一系列動作,在不確定的消費環境下,它正以確定性投入,為新一輪成長周期蓄力。
帶上國旗
李寧在總局大樓的簽約,眾星捧場。
前中國射擊運動員王義夫、乒乓球運動員馬龍、陳夢,跳水運動員曹緣、陳芋汐、全紅嬋,均身穿紅色李寧運動服亮相,其上裝左胸印有含國旗元素的中國奧委會標志。
未來四年,從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2026年冬季奧運會、愛知-名古屋2026年亞運會,一直到洛杉磯2028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運動員均將身披李寧領獎服,站上領獎臺。
過去數十年,中國體育運動受到最高關注的核心舞臺,就是奧運會。奪冠摘牌背后,飽含民族情結。
一個運動品牌,隨運動員登上最高獎臺,在奏響國歌那一刻,它不只吸引到巨大的曝光量,更能和14億潛在用戶形成精神共振,從而長期影響用戶心智。
李寧品牌自身就是受益者。
團隊特意在現場鋪設一條“榮譽之路”,展示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其作為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的跨世紀路程。
1992-2004年四屆奧運領獎鞋
前一輪12年的合作周期里,它從創業期的草莽走向成熟,達到20億元左右收入規模(2004年),更是奠定中國頭部運動品牌的地位。
在許多用戶心中,其承載著超越產品本身的情感。
“這是榮譽,也是責任。”
李寧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服務中國體育事業,進一步傳播奧林匹克精神,且為中國頂級運動員、運動隊伍打造更專業、更高品質的運動裝備。
現在,李寧在持續加大中國頂尖體育運動資源的布局和投入。
在奧運奪金熱門的項目,它就牢牢抓住三支“夢之隊”——乒乓球隊、跳水隊和射擊隊,還是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CBA)15個賽季的裝備贊助商,擁有無錫馬拉松、北京半程馬拉松等細分領域的頭部賽事資源。
體育用品行業運營,依賴體育資源,憑借運動員明星、賽事資源,才能精準觸達目標用戶,得到其認可。
在本土運動品牌份額提升的大勢下,李寧又一次牽手中國奧委會,可以期待,其將進一步鞏固頭部地位。
現在,李寧正將新獲得的資源,轉化為對業務終端的驅動力。
同一時間,李寧門店披上新裝。
店鋪門口貼上一組名為“中國榮耀 李寧同行”的海報,展示品牌長期服務的多支運動隊伍,在奧運歷史上的榮耀時刻;店內櫥窗、樓梯旁等顯眼區域,擺放李寧成為中國奧委會官方合作伙伴的宣傳圖。
穩中求進
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過去半年來,李寧和他的同事,頻繁出現在各類頂尖活動現場。
2024年底,其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將中華文化精粹與大眾鞋服融合起來,推出李寧x故宮2025聯名款,設計師將服裝融入太和殿、窗花、青花鎖錦紋等元素,賦予產品濃郁東方特色。
今年3月,公司又落下重要一子,簽約北京半程馬拉松賽事,成為其戰略合作伙伴。
“北馬”是中國最重要的馬拉松賽事之一,它從中國辨識度最高的地標——天安門廣場起跑。對于許多跑者來說,這項賽事意義非凡。
4月,李寧本人又出現在航天文化藝術論壇活動現場,宣布在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的指導下,李寧公司、航空航天技術創新應用平臺共同成立航天技術創新應用實驗室,將先進的航天科技應用于李寧專業運動裝備。
“我們希望,能將航天技術融入到專業運動和日常生活中去。”他對身旁的全紅嬋許諾,要讓她穿上帶有航天科技的跳水服去參加比賽。
如此密集地、多維度布局頭部資源,對于李寧公司來說,這種節奏非常罕見。這些合作,均要付出不少財務資源以及耐心。
比如,與中國奧委會的簽約,其拿下權益后,還要匹配大量渠道投放、營銷費用,實際投入,將遠超贊助價格。
考慮到當前消費環境不確定性增強,各方投入偏謹慎,這些主動出擊的動作尤其難得。
對于追求財務穩健的李寧來說,逆勢加碼,正是其長期主義的體現,也代表其對中國體育和中國經濟的堅定信念。
“外部市場環境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對中國體育用品賽道,還是充滿極大的信心。”
李寧集團聯席CEO錢煒在3月2024年年報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態,會投入各種資源,形成對企業成長的可持續性推動力,“穩健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該調整調整,該投入投入。”
據預測,2025年全國運動裝備市場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14%。
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奧委會等頂尖資源的護持下,年營收超過280億元的李寧巨輪,具有持久的加速和續航能力,能夠捕捉到體育用品賽道的成長機會。
能力為基
密集出擊的底氣,來自強大的實力。
李寧曾經接過一波潑天流量,也經歷過轉型陣痛,其后,乘國潮之勢而起,2017年到2021年,短短4年,快速從80多億元的收入規模,站上220億元的臺階。
其后至2024年,其年收入維持在220億-286億元之間,看似增長不高,其實成績一樣不易。
它不只擴充熱潮褪去后的基本盤,還打造了“肌肉型組織”,扎扎實實地夯實基本功,以低調務實的投入,為新一輪成長打下基礎。
比如,過去四年,其深耕專業運動市場,研發總投入超22億元,成為研發最慷慨的國產運動品牌之一,積累一批核心科技。
單在鞋科技領域,其坐擁碳核芯、最速曲線系統、李寧弜等六大獨有科技以及由?、?絲、極限?絲和超?四大科技構成的“?科技平臺”。
在專業技術的加持下,其超輕、赤兔、飛電三大核心跑鞋IP,全年銷量突破1000萬雙。
李寧公司在全國各地投建運營中心和生產基地,打造了一個高度協同的網絡。
其北京總部作為戰略中樞,統籌品牌管理與數字化中臺建設;湖北荊門、廣西南寧等智能制造基地組成高效供應鏈;上海、深圳、成都等區域零售中心實現差異化運營,覆蓋高端市場與新興消費群體。
財務方面,李寧擁有龐大的現金儲備。
截至2024年底,其賬上現金和存款余額,高達181.4億元,且幾乎不存在有息負債,日常現金流則源源不斷。
從存貨周轉、現金周轉等微觀運營指標來看,它是中國本土運動品牌里,運作效率最高、運營最健康的公司。
這些低調務實的工作,為其新一輪發展,打牢堅實能力地基。
基于對中國經濟和中國體育運動品牌的信心,加之充分準備,李寧瞄準機會,精準出擊,有望迎來一個提速擴量的階段。
44年一個輪回,李寧將以體育服飾品牌掌舵人身份,再次回到洛杉磯奧運會。
跟年輕時候的自己一樣,國內奪冠非終點,他更想在新賽場摘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