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梁萌 通訊員 陳涵)2025年5月8日,一面印有“服務人民 初心不改 心系百姓 情系民生”的錦旗被送至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
主動警務:一面錦旗映射的初心
贈旗人張女士動情講述:1995年春夏,她因騎車摔傷動彈不得,正當她蜷縮在地不知所措時,一輛警車停在她身旁。一名高大的民警蹲下身,簡短詢問后,果斷將她扶上車送往唐都醫院救治。路上,她聽見民警用對講機協調工作,才知道是灞橋分局的民警。沒有留下姓名,也未多言安慰,但那個身影讓她記了一輩子。 張女士常夢回那個下午。“那個身影的臉早已模糊,但那份安全感,像刻在心里一樣。”2025年5月8日上午,她專程來到分局送上錦旗,這面跨越30年的錦旗,與近期群眾贈送的多面錦旗并列懸掛,串聯起跨越時空的守護故事。
預防警務:在規則與溫情間找到平衡點
“執法的意義不是懲罰,而是守護。”2025年4月,分局治安大隊民警用行動詮釋了這一理念。居民范女士因未及時辦理犬證,犬只被依法暫扣。正當她焦慮時,民警帶著《文明養犬手冊》主動上門,邊講解法規邊指導補辦手續,還通過視頻連線讓她實時查看愛犬在收容所的狀態。“他們既講原則又有人情味。”范女士感慨道。今年以來,該所通過“警示+教育”模式糾正不文明養犬行為50余起,發放宣傳資料300余份,讓群眾在剛性規則中感受到柔性溫度。
這種傳承自三十年前的守護智慧,正不斷煥發新光彩。紡織城派出所民警王闖對此深有體會:2025年5月,他發現群眾李某疑似被電詐,經詢問該群眾正陷入刷單騙局。面對已被騙4000元、正準備支付3.5萬元“保證金”的李某,王闖與同事馬上開展勸阻,陪同其將現金存入銀行。“警察同志要是晚到半小時,我這血汗錢就沒了!”李某的感嘆,道出了新時代灞橋分局落實市局“預防警務”的意義——把隱患撲滅在群眾受損之前。
連心警務:3小時與30年的速度接力
“快”是群眾對公安工作的直觀感受,而這份效率背后是機制的革新與初心的堅守。2025年4月,市民王先生報警稱遺失萬元現金,紡織城派出所民警逐幀查看公共視頻,經過仔細分析對比,僅3小時便鎖定現金位置。當裝有萬元現金的文件袋完璧歸趙,這速度和三十年前送醫一樣讓人安心!
在席王派出所,這樣的“速度奇跡”同樣上演。群眾秦某報警稱電動車被盜,民警張志強帶隊勘查現場后發現,車輛實因報警人記錯停放位置而“失蹤”。從調取公共視頻到找回車輛,整個過程僅用28分鐘。不管是三十年前的緊急送醫,還是現在的分鐘級響應,本質上都是把群眾急事當自家事。近三年來,灞橋分局通過警民網上心連心共辦結群眾留言相關事項572起,滿意率100%。其中,感謝信73起,占比12.78%。
守護升級:從街頭巷尾到云上云端
時代在變,守護的方式也在迭代。在紡織城三棉社區,“銀發警務隊”隊長、社區民警劉波民警,正在為易走失老人的“精準畫像”登記造冊,同時還為這些易走失老人免費發放了“智能定位器”,一旦老人不慎走失,家屬或民警即可迅速鎖定老人位置。洪慶山上“小白說事亭”的“山警”白蕓禎正使用無人機和秦保局自然資源智慧巡查平臺和天翼云眼,實時監控山區各類風險隱患。
但有些東西始終未變:紡織城派出所“銀發警務隊”的年輕民警任天龍,也會像老警長一樣背上行動不便的老人下樓就醫,“小白說事亭”的村警白蕓幀日常還是和巡山隊一起喊山巡邏。
“科技讓服務更高效,但警民之間的溫度永遠需要面對面傳遞。”是三十年來始終如一的承諾:只要警燈亮著,守護就永遠“不打烊”。
夜幕降臨,紡織城派出所的燈光依舊明亮。民警王闖剛結束反詐宣傳,又接到鄰里糾紛警情;席王派出所案件辦理隊民警張志強研判完電詐預警線索,轉身扎進下一個警情。他們的身影投射在街巷中,與三十年前那個奔向醫院的藏藍背影漸漸重疊,續寫著“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永恒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