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張莉
一部《水餃皇后》,讓演員馬麗從頭哭到尾,奉獻了“水龍頭”式演技。
這次不再是喜劇,是大女主。《水餃皇后》以時間為軸,講述了青島姑娘臧健和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流落他鄉,從街邊擺攤賣水餃起步,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成為杰出女企業家的逆襲故事。
(圖源:《水餃皇后》官方微博)
作為一部女性創業題材電影,《水餃皇后》在五一檔期的市場反響未達預期,甚至被部分觀眾批評為“掏錢看廣告大片”,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是“俗”,盡管掛著女性勵志的招牌,《水餃皇后》未能擺脫“美強慘”的俗套設定。
能有多俗?開局慘、中間虐、最后強。影片用“先抑后揚”的情節架構,將大量篇幅放在擺攤初期的種種艱辛上,而后半部分事業騰飛的劇情,則像是被壓縮的“流水線敘事”,僅能給觀眾帶來淺層的觀感。
(圖源:《水餃皇后》官方微博)
影片更執著于苦難堆砌:從女主慘遭丈夫拋棄,到孤兒寡母艱難討生活,再到生病住院……八點檔苦情戲碼接踵而至,缺乏新意,讓這部被淚水泡發的創業傳奇,嚼著有點咸。
馬麗在有限的發揮空間里,確實已經盡力,貢獻了“全景哭戲”。反觀《水餃皇后》最動人的情節并不是哭,是她與紅姐坐在窗前吃水餃的場景,一個對視、兩聲吆喝,沒有催淚的賣慘,卻比任何煽情臺詞更有力量。
除此之外,影片備受爭議的還有“魔改”的懸浮情節。例如,女主因工傷住院,卻拒絕了勞動仲裁的合理補償,僅拿了一個月工資,稱自己只拿該拿的。這種“沒苦硬吃”的橋段,讓熒幕前的觀眾一臉問號,難以產生共鳴。
(圖源:《水餃皇后》官方微博)
不是觀眾不再相信苦難,而是算法時代重塑了共情的閾值,我們不再愿意為廉價的眼淚買單。
女性力量不等于苦情堆砌,影片用“N場哭戲”來見證女性的堅韌,這無疑是一種遺憾。畢竟,觀眾想看的不是“她有多慘”,而是“她怎么扛”——怎么扛得漂亮,扛得聰明,怎么在冷眼里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