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金華5月8日電 (錢晨菲 梁亞偉)村民們頭戴遮陽帽、手持小鋤頭,小心翼翼地在泥土里上下翻動,一顆顆潔白的球莖隨之破土而出……近日,浙江金華婺城區長山鄉桐思嶺村的藥膳輪作種植基地迎來豐收,50畝浙貝母、元胡等中藥材等待采收。
“這就是浙貝母。”基地負責人鄭堅說,“3斤濕果經過烘干處理,才能得到1斤干果,目前市場價每斤高達300多元,在止咳、祛痰等方面有著顯著功效,深受市場歡迎。”
與此同時,基地里同批種下的元胡也迎來了收獲時刻。這些元胡個頭小巧,顏色微微泛黃,市場價也頗為可觀,每斤在100元左右。
2023年,鄭堅經過多方考察,在長山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從村集體流轉了50畝農田,開始發展特色農業。2024年10月,浙貝母和元胡的種子被播撒進這片土地。歷經寒冬的蟄伏,今年正月里幼苗破土而出,3月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如今迎來了豐收季。
這段時間,鄭堅整日穿梭在田間地頭,雖然忙得不可開交,臉上卻始終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我堅持施用有機肥,對于灌溉條件較好的農田,在中草藥采收之后,會種植單季水稻。而輪作生姜的農田,考慮到土壤肥力的平衡和作物生長的特性,計劃在兩年后輪作大豆、玉米或番薯。”鄭堅說。
近日,村民們在采收中藥材。梁亞偉 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桐思嶺村靠近山腳,氣候陰涼,富含優質沙土,為生姜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基地趕在氣溫攀升前,在近兩個月種下了13畝生姜。輕輕扒開田間松軟的泥土可以看到,這些生姜靜靜蟄伏在浙貝母一旁。經過20多天的精細化管理,大塊頭的生姜已經生出了嫩綠的新芽。待浙貝母采收完畢,重新起土成垅,生姜便能向下扎根,茁壯成長。
小小中藥材,不僅是治病救人的良藥,更是促進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良方”。隨著基地一年四季不間斷的輪作、管護、采收,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這些浙貝母長勢喜人,這幾天,我們從早上7點多一直忙到下午5點,一天能掙一兩百塊錢。”正在基地勞作的村民許竹東喜笑盈盈,“自從基地建起來,大家將土地流轉出去有了租金收入,我們也能想法子去務工掙錢,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鄭堅算了一筆經濟賬:按照目前的市場收購價,今年首批種植的浙貝母畝均利潤可達4萬元左右,元胡畝均利潤也有4千元左右。此外,10余畝生姜正在茁壯成長,預計采收后每畝還能增加8000元左右的收益。如此算來,這片基地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觀,真正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農民的增收致富。
“藥膳輪作不僅能增加農民收入,還能起到保護耕地、降低病蟲害等作用,下一步,我計劃擴大基地種植規模,嘗試開展中草藥的切片、烘干、包裝等深加工業務,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談及未來發展,鄭堅信心滿滿。(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