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丹路車水馬龍的喧囂中,光啟公園是上海所有的公園當中,一座奇特的存在。當你穿過刻有“文武元勛”四字的明代石牌坊,走過神道與石像生,你就會看到一座大墓靜臥于此。這座大墓,它不僅是徐家匯地名的起源之處,更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之源。
當我說到這里,有的朋友可能就會問了:這大墓到底是誰的呀?到底跟上海有什么關系呢?
這個問題,還要從四百年前的明朝說起。
大墓之主: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一個影響中國古代科學界的重要人物誕生了——他,就是徐光啟。徐光啟是出生于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他年少時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這對他以后的成才發展之路,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啟考中了進士,被萬歷皇帝欽定為翰林院庶吉士。在此期間,他數度途經南京,拜訪利瑪竇,逐漸對西方的科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后來在利瑪竇的影響之下,他成為了一名天主教徒。
在這之后,他把《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一批中國古代的數學理論,通過中西貫通的方式進行梳理,從而著成了《測量異同》、《勾股義》等一系列中國古代重要的數學著作。這為近現代中國數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到了崇禎元年(1628年),此時的徐光啟,已然成為了中國古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不僅有著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天文地理學問,并且還構建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火器兵營,而后在戰場上實施“以戰為守、主動防御”的戰略戰術。
時光撥轉到了崇禎六年(1633年),此時的徐光啟已經病重不起,但他還是拼盡全力,全身心地審定了137卷的《崇禎歷書》。在此期間,他竭盡全力地吩咐即將前往上海的孫輩,讓他們把他畢生創作的《農政全書》全部整理成冊,并進行刊印出版。
明崇禎六年(1633年)11月8日,積勞成疾的徐光啟在北京與世長辭。為此,崇禎皇帝曾停朝三天,以紀念這位具有特殊貢獻的明代科學家。
在徐光啟逝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34年,崇禎皇帝允許徐光啟的靈柩歸葬原籍。在今天位于徐匯區南丹路的光啟公園內,我們所看到的這座青松環繞的方形墓冢,里面埋葬的就是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
暮色中的文明坐標:徐光啟墓的時空褶皺
徐光啟,這位生活在明朝的著名科學家,他有著超越時代的眼界與智慧。他的后人之所以把他的墓地安置于徐家匯,是因為這里不僅有著“三水交匯”的特殊地形,更表明著他一生都在堅持著將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偉大事業。
而他墓前的那座十字架,則證明了他對天主教的不變信仰;他墓前的那座石牌坊上,卻刻著他一生輝煌成就的楹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边@一切都是在表明著,徐光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隨著夜幕的降臨,光啟公園被暮色所籠罩著。在這一刻,我們仿佛能穿越時空,看到徐光啟手持筆墨,左手緊握著《幾何原本》,右手輕撫《農政全書》的樣子。隨著時光的慢慢流逝,徐光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早已滲入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風格當中。
如今的光啟公園,不只是一處歷史遺跡,也是一座充滿生命力的公園。它仿佛在向世人傾訴著:石像生所守護的不只是歷史文化,更是那持續傳承的血脈基因。
當我們談及上海時,徐光啟的名字總是免不了被提起,只因它象征著這座城市的精神核心。他不只是上海的驕傲,他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創建者和傳播者。他的事跡和精神,如同上海這座城市的生命力一般永不消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努力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