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衰也城邦:分而易爭,終至于合
在10到15世紀的四五百年里,東非經歷了城邦繁榮的時代,這種繁榮展現了各邦獨立的種種好處,如有利于各邦采取靈活的商業策略,有利于各邦之間展開激勵性的競爭等。但是,各邦獨立的狀態不可能永久維持,特別是在有外力干預的情況下。
15世紀末,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經歷了在漫長而荒涼的南大西洋海岸線的航行后,葡萄牙人對東非沿海地區的繁榮可以說是極度驚訝——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會垂涎羨慕。當初見時,葡萄牙人并未顯露敵意,因而也得到好客的東非商人的歡迎,他們派出一位向導,帶領葡萄牙人前往印度。但從印度返回時,葡萄牙人就開始采取明確的敵對行動:炮轟摩加迪沙。
在此后十余年里,葡萄牙人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堅船利炮,一方面利用東非主要大邦間的矛盾,在東非大行侵略。1505年,葡萄牙人攻陷基爾瓦,隨后蒙巴薩也遭到洗劫,桑給巴爾、索法拉等也無一幸免。
在葡萄牙人的強大攻勢下,東非諸城邦未能實現有效聯合以進行抵御,最終使葡萄牙人逐漸控制了從摩加迪沙以南直到索法拉的東非沿海的重要城市和港口。16世紀末,葡萄牙人更在俯瞰蒙巴薩海港的海岬上建立了強固的耶穌堡,并設軍事指揮官統轄東非沿海的艦隊和武裝力量。對于葡萄牙人來說,控制東非沿海不僅在于獲取黃金、象牙等寶貨,更在于建立一個壟斷印度洋貿易的殖民體系。這個殖民體系以印度的果阿為中心,而東非沿海正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葡萄牙人對東非沿海的控制和對印度洋貿易的壟斷破壞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網和傳統的經濟體制,使東非城邦急速衰落。
東非沿海的居民也有反抗,而更大的反抗來自于一直將非洲視為重要商業利益所在的阿曼。馬林迪、蒙巴薩曾爆發反對葡萄牙人統治的武裝行動,而阿曼一直在謀劃驅逐葡萄牙人的行動,重新恢復其對貿易網的控制。這兩股力量最終聯合起來了。1698年,象征葡萄牙人在東非控制性存在的耶穌堡被攻陷,葡萄牙人的勢力終于被逐出。
近200年的葡萄牙人的打壓和分而治之已極大地破壞了東非城邦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領導打敗葡萄牙人的阿曼也當仁不讓,順勢控制了東非沿海地區。盡管葡萄牙人退出之后,一些舊的城邦陸續復蘇,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港口和城鎮,但諸邦林立各盡其能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4)斯瓦希里語
斯瓦希里語(kiswahili)屬于班圖語支,是非洲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5500萬多人),和阿拉伯語及豪薩語并列非洲三大語言。
斯瓦希里語是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的官方語言,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國家語言之一,斯瓦希里語的方言科摩羅語是科摩羅的官方語言之一。在贊比亞、馬拉維、布隆迪、盧旺達、索馬里、莫桑比克等東非和中非的國家,斯瓦希里語被作為交際語言使用。
早在1728年斯瓦希里語是以阿拉伯字母來拼寫,之后到19世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影響改以拉丁字母來拼音。而斯瓦希里語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語借詞,連語言的名稱“斯瓦希里”來自阿拉伯文??????(Sawahil)“瀕海地區”。
①起源
斯瓦希里語傳統上被認為是阿拉伯治下桑給巴爾的語言,由于阿拉伯奴隸和其他商品貿易沿海岸傳播。至于它最初是因為來自桑給巴爾以外的大陸當地人被作為奴隸販賣而隨之傳到桑給巴爾的,還是桑給巴爾本地就有本地黑人居民,目前尚不知曉。
無論如何,阿拉伯商人從至少6世紀就開始和沿海居民有密切的聯系,伊斯蘭教也在至少9世紀開始在東非海岸傳播。
目前已知最早的斯瓦希里文字記錄是1711年在基爾瓦基斯瓦尼用阿拉伯字母寫成的。它們被送往葡萄牙所屬的莫桑比克以及當地的同盟。這份新建的原件現在在印度的歷史檔案館中。但是受到歐洲殖民力量的影響,拉丁字母后來成為了標準。
②殖民時期
1886年,在德國控制了坦噶尼喀(現今坦桑尼亞的主要部分)后,它注意到斯瓦希里語的廣泛分布,并很快制定斯瓦希里語為殖民地區域的官方行政語言。在臨近的肯尼亞,英國殖民當局并沒有這樣做,但是也在朝著這個方向行動。德國、英國都需要在一個居民使用多種不同語言的殖民地上進行通知,因此殖民當局都需要選擇一個單一的本地語言,并希望本地人能夠接受。斯瓦希里語是這兩處殖民地唯一合適的選擇。
由于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其在海外的領地被瓜分,坦噶尼喀落入英國的掌控中。
英國當局在英國基督教傳教士的幫助下,積極在東非殖民地(烏干達、坦噶尼喀、桑給巴爾和肯尼亞)推廣斯瓦希里語,用以進行初等教育和基礎管理。斯瓦希里語在當時附屬于英語:大學教育,大部分中學教育,較高層次的政府管理仍然使用英語。
推廣斯瓦希里語的關鍵一步是創造一個統一的書寫語言。1928年6月,一個跨區域會議召開,桑給巴爾的一個方言語支Kiunguja被選作標準化斯瓦希里語的基礎。如今當作第二語言被教授的標準斯瓦希里語。從實用角度就是桑給巴爾斯瓦希里語,盡管在標準書面語和桑給巴爾口語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差別。
③現狀
斯瓦希里語目前是坦桑尼亞、肯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三國的第二語言,作為官方、國家語言,有上千萬的使用者。臨近國家烏干達則在1992年將斯瓦希里語列為小學的必修課程中,并在2005年宣布其為官方語言。斯瓦希里語或其臨近語言,是科摩羅的主要語言,在布隆迪、盧旺達、贊比亞北部、馬拉維以及莫桑比克也有少量使用者。
(5)斯瓦希里文化
斯瓦希里文化是東非沿海及島嶼各民族創造的一種充滿亞非文化獨特魅力與濃郁風情的文化。
斯瓦希里文化是東非沿海及島嶼各民族創造的一種充滿亞非文化獨特魅力與濃郁風情的文化,也是當年鄭和遠航造訪之“西洋文明”的一部分。這一文化借助于印度洋之貿易季風,由那些跨越大洋的古代商人、冒險家、傳教士、旅行者經千百年之努力融合而成,是古代“亞非文明”的結晶。
位于肯尼亞東部的拉穆古城是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發源地,至今當地人仍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一踏上這個小島,就會有種時空倒轉的感覺。數百年來,島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毛驢。出島、進島不是騎驢就要乘船。島上居住著2萬多人,都是虔誠的穆斯林,男人們仍然穿著長袍,女人用黑邊布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
其實,拉穆的斯瓦希里文化就是一種海上的商業文明,早在14世紀,拉穆島就是印度洋上的商貿中心之一。貿易開闊了拉穆人的眼界,異域文化特別是阿拉伯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拉穆古城。
19世紀初,阿曼統治者賽義德·薩伊德開始銳意經營東非沿海地區,他大力發展同內陸的貿易,派出一支又一支商隊深入內陸獲取象牙等產品。與此同時,對于不服從阿曼控制的城邦,薩伊德大力打壓,力圖維護自己的權威,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到19世紀30年代后期,薩伊德已基本控制了北起摩加迪沙、南至莫桑比克北部的東非沿海地區。
為了穩固對東非沿海地區的控制,薩伊德在1840年正式將阿曼的首都從馬斯喀特遷往桑給巴爾。在薩伊德統治的后半期,他雖然還不時回阿曼本土,但大部分時間留在東非沿海地區。統治中心的轉移使薩伊德有更多機會了解和開發東非。與此同時,薩伊德加強了在東非沿海地區的武裝力量,他從阿曼本土招募兵員建立了一支常規軍,同時又從西方進口了大量武器,如滑膛槍和加農炮等。此外,薩伊德還鼓勵阿拉伯人移居東非沿海地區,以充實人口,強固國家。
在薩伊德治下,一個以桑給巴爾為中心、控制東非沿海大片地區的單一實體逐漸形成——至此,東非的城邦時代可以說真正地終結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