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傻狍子
來源:三聯生活實驗室(ID:LIFELAB2020)
當大理的房租漲幅跑贏了自由職業者的收入,最先坐不住的不是北上廣的“數字游民預備役”,而是蒼山洱海的曠野老炮兒。
圖源:@gggbabybaby
曾經,數字游民的夢想是“帶著電腦環游世界”,巴厘島追海豚、大理曬太陽、清邁喝咖啡、萬寧沖浪……朋友圈人均“自由職業天花板”。
如今,兜比臉干凈的“世界公民”悟了,“有錢的叫數字游民,沒錢的只能叫數字難民”,既然都是對著電腦當賽博民工,為什么不選個成本最低的地方?
“不是世界玩不起,而是老家更有性價比”。曾經在別人的老家尋找曠野的他們,開始回到自己的縣城反向游民。
圖源:Stella(縣城養膘版)
以前,他們在大理等風口,如今在老家咖啡館等甲方爸爸微信。朋友圈也從“宇宙給了我勇氣,財富自然會流動”,變成了“小城市的慢生活真治愈”。”
“偶然一次和老家咖啡館老板聊起‘云南小粒咖啡的發酵工藝’,完成了從游民到縣城新中產的演化。”
原本以為老家是認清現實的皈依,結果發現這里才是數字游民的福地——WiFi穩定、物價感人,而且這幾年的縣城消費早就升級革新了,哪哪兒都是秘境、慢生活,隨處可見“想你的風又吹到了xx”打卡地……“千帆過盡再回老家就明白了,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China。”
在別人老家當數字游民,是焦慮間隙看看海,全憑朋友圈點贊死撐,如今靠縣城低物欲和低成本,反倒對沖掉了數字游民的焦慮,有了活人味。
“以前回家叫啃老,現在叫‘地理套利’,賺北上廣的米,吃老家的飯,才是經濟學最優解。”
就在幾年前,數字游民還是打工人的“離職偶像”,主打一個北漂上岸后還順帶教你怎么賺錢。
“他們的致富路徑通常是裸辭大廠、巴厘島鍍金、工位打卡照一發,就能變身創業導師,實現不上班也能狠狠賺的理想人生,屬實教科書級別的贏麻了。”
圖源:@大瑞小兵
實際上,數字游民們早就開始偷偷降本增效,卷鋪蓋回老家。第一批返鄉的數字游民悟了,所謂數字游民,不過是換個地方當“賽博佃農”。
“數字游民就是一場巨大的騙局,他們所展示出來的松弛和精致,不過是對中產生活的照貓畫虎,實則只有真正經歷過的才懂,焦慮才是常態。與其在別人的老家為自由付費,不如回自己老家,把自由的性價比打下來。”
圖源:Stella(縣城養膘版)
在這種趨勢下,你可能會在某次節假日返鄉時發現,老家咖啡廳突然出現了穿亞麻扎染、戴能量礦石、對著Mac皺眉的“返鄉文青”。
曾經北漂8年,在大理數字游民2年的Stella,去年也結束大理生活,回到老家膠州了。起初,剛回老家,Stella也有些水土不服,“畢竟離家十年,反倒有種異鄉人的感覺。”
但是老家的咖啡館,讓Stella迅速找回當“數字女兵”的感覺,“每天準時去咖啡館上鐘,節假日飛出國玩,平時主要接京滬的活兒,我的工作是廣告制片,老家就有機場,去哪兒出差都方便,因為有良性進賬,生活反倒比在大理要松弛得多。”
圖源:Stella(縣城養膘版)
而且,為了確保自由疆域不被侵犯,Stella選擇租房住,“只在周末回家蹭飯,當一天周末女兒,既能吃到媽媽飯,還能給父母提供情緒價值,一舉兩得。”
頻繁乘坐廉航落地東南亞,Stella對這種生活疲憊了
以前在大理,在咖啡館工作就像在網吧考研,寫一行字能遇到五個熟人嘮嗑。沒有絕對的自覺,就只能靠拖延了,回到老家,沒那么多花樣了,效率反倒高得驚人。
在大理叫數字游民,講究的是“詩和遠方”的溢價感,但是回到老家,就叫“超級個體”,主打一個投入產出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縣城自由職業,以至于本地咖啡館也衍生出了會議室,被爆改成了巴厘島數字游民分區。”Stella說。
每天刷朋友圈,十個消息里面就有一個base在遠方的“賽博吉普賽人”,咖啡館工位、Mac和氣血充足的臉主打一個“生活與工作完美平衡”,結果就是,數字游民也開始通脹了。
“以前是為了逃離北京內卷,選擇去大理,結果游民一多,大理反倒變成了北京,租金上漲不說,很多數字游民社區實則十分功力,說白了就是一個小型名利場,圈子文化十分嚴重。”Stella說。
圖源:小北不NG
數字游民們普遍面臨的是收入不穩定帶來的焦慮,曾經在巴厘島、清邁多地游民的cc告訴我,真正能夠在咖啡館里云淡風輕工作的,都是原本就很有實力的,“很有可能他只是在遠程操控自己的公司,多半的松弛感只是來自母國的匯率,這就是為啥他們看起來絲毫沒有班味。”
以前當數字游民,是為了逃離內卷,結果不小心進了一個更抽象的賽道,反倒意識到,有錢才能當游民,沒錢只能當難民。
“而且,數字游民的體驗新鮮感賞味期限只有3個月,之后就是全憑實力了,畢竟在這些全是高凈值人群的社區里,連健身次卡都貴得離譜。”
圖源:cc不cc
于是,返鄉就成了“數字牛馬們”最終歸宿,cc選擇回到老家泉州生活,在她看來,比起東南亞,熟悉的社會反倒讓她找到一種更可持續的生活狀態,“小時候爸媽出去打工,長大了我遠程打工,這也是一種進步,畢竟在眼下,能留在老家的才是真厲害。”
不少人以為回到老家自由職業,就能實現“錢多事少老家躺”,實則老家也有老家的困局。
在此之前,Stella的朋友圈,是“山野當猴的日常”,回到老家后,她選擇向內探索,“天天對著電腦,偶爾進城接活兒,老人都會叮囑我別被騙去搞電詐。”
圖源:Stella(縣城養膘版)
而且在老家的職業鄙視鏈里,公務員 > 事業單位 > 國企 > 做生意 > 打工 > 無業游民,而自由職業約等于無業游民。
在Stella看來,決定回老家當數字游民,就得學會靠“精神勝利法”維系心態,“如果說老家同齡人的鐵飯碗是單機游戲,那無業游民就是開放世界生存模式,既沒下限,更沒上限。”
眼下,Stella能在老家穩穩自由職業的終極奧義,是學會用“公司福利”包裝縣城生存戰果——“定期給家里買禮物,說是公司福利,這樣既能讓父母親戚放心,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解釋。”
離職后,在萬寧體驗過一個月數字游民生活的小金,把老家當作眼下最小成本的試錯地,準備調整心態后再戰北京。
“在老家自由職業,每天都在卷王和咸魚之間反復橫跳,很難不被影響,吃個飯都能聊出來誰誰家孩子考編上岸,誰誰家生二胎。縣城不宜久呆,這里會溫柔地廢掉每一個人。”
ENDING:
曾經,數字游民是用朝九晚五的穩定,換取看山看海的自由,如今他們終于意識到,“自由從來不在遠方,而在WiFi信號滿格的半徑里。”
圖源:@Capri
當縣城演化成了大理分理,回到老家的咖啡館,也是一種高性價比的自由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