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威震華夏。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位“美髯公”的左臂曾長期飽受隱疾折磨。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早年他在戰場被流矢射穿左臂,雖外傷愈合,卻每逢陰雨便“骨中疼痛”。
當時的軍醫斷言:“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
東漢末年,戰場箭矢多為鐵制,箭鏃易生銹腐壞。若箭頭殘留體內,即便傷口結痂,碎屑仍會刺激骨膜,引發炎癥。
在醫療條件簡陋的三國時代,醫生只能以“毒入骨髓”解釋。而所謂“刮骨療毒”,實則是切開皮肉,清除殘留異物——這既需膽魄,更考驗醫者技藝。
彼時無麻醉之術,手術簡直生不如死。陳壽僅用“臂血流離,盈于盤器”八字,便將這場血淋淋的手術定格于史冊。
關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的豪邁,更如烈酒澆入烽煙,令后世傾倒。
華佗缺席之謎:演義與正史的鴻溝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這場手術渲染得神乎其神:
神醫華佗親執利刃,關羽弈棋談笑,盡顯英雄氣概。然而考據正史,華佗早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斷無可能為十一年后的關羽療傷。
羅氏此舉,實為將“神將”與“神醫”并置,塑造完美英雄意象。
因此,彼時真正操刀替關羽刮骨療毒之人,應是隨軍“疾醫”。這類醫者常年處理刀箭創傷,雖無名姓傳世,卻堪稱戰場生存的“無名守護神”。擱如今的話說,就是白衣天使。
大庭廣眾下的“權謀”:治傷還是治軍?
關羽先是邀請諸位將軍前來參與宴會,并接受軍醫的治療。鮮血淋漓之際,他仍吃肉喝酒,像往常一樣說說笑笑。此舉絕非莽夫逞強,而是暗含深意。
建安十九年(214年)后,劉備主力西進益州,荊州防務盡托關羽。彼時荊州軍多由關羽一手整訓,卻屢被抽調支援劉備、諸葛亮。
面對這支“新舊參半”的軍隊,關羽需以極端手段凝聚軍心。當眾刮骨,恰似一場視死如歸的宣誓:鮮血是教材,疼痛是教鞭,他要讓將士明白——為將者,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襄樊之戰中,這支曾被鮮血淬煉的軍隊“水淹七軍”,逼得曹操幾欲遷都。關羽的“刮骨課堂”,終在戰場結出鐵血之果。
刮骨疑云:一場被誤解千年的手術
今人重審這場手術,常有三大疑問:
“刮骨”真能祛毒?
按現代醫學,刮骨極可能損傷骨膜,引發骨髓炎。但若結合考古發現的三國醫療器具(如青銅手術刀、藥碾),可推測醫者實為刮除腐爛組織與碎骨,清創消毒。
關羽為何未因感染喪命?
漢代已掌握酒、鹽處理傷口的消毒技術,西漢《五十二病方》更載有止血藥方——炭藥止血。加之關羽體質強健,或成幸存關鍵。
軍醫是否誤診?
以當時認知,將異物炎癥歸為“毒癥”屬常規操作。軍醫或許夸大病情,既為推卸早年救治不力之責,也為凸顯手術必要性。
結語
刮骨療毒之所以流傳千年,因其完美契合國人對“英雄”的想象:忍常人之不能忍,成常人之不能成。
更何況,這個主角還是神勇無雙的武圣關二爺。
但剝開演義外殼,真實歷史中的關羽更具人性光輝——他會在陰雨天臂痛皺眉,也需用權謀穩固軍心。
當我們遙想關羽談笑間、血流盈器的場景,看到的不僅是武圣的孤勇,更是他以血肉之軀為筆,在歷史長卷上寫下的“無畏”二字。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
諸位看官,如若關羽避人療傷,是否還能鍛造出那支威震華夏的荊州水師?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