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沒有諸葛亮的蜀國為什么還能撐三十年?暨《漢之季——諸葛亮身后的三國》讀者見面會”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行?!稘h之季——諸葛亮身后的三國》一書作者成長,文史作家張向榮,學者李天飛圍繞“后諸葛亮時代”的三國政治、軍事、外交以及歷史非虛構寫作的文學價值等內容,進行了精彩而又深入的對談。
成長1986年生于西安,現居北京,是北京作家協會簽約作家。他專注于三國歷史題材圖書、劇本的寫作,已出版《重返:三國現場》《亂世來鴻:書信里的三國往事》《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等多部作品,走訪并記錄三國文化遺跡300余處。
與其他三國題材的作品不同,成長在《漢之季——諸葛亮身后的三國》一書中,將目光聚焦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也是諸葛亮去世這一年)之后的三國。從這一年開始,三國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現出歷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吳三國經歷開國一代的篳路藍縷后,開始面臨著各自的困境,如:立國的正統性、權力代際的過渡、君主與權臣的齟齬、軍事戰略的轉變、功勛子弟的崛起、邊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將它們放在三個政權彼此之間的沖突、聯盟、制衡的復雜關系中,則又凸現出特別的意義。從公元234年至蜀漢滅亡的263年,是蜀漢整整三十年的“后諸葛亮時代”。蜀漢政權作為三國之中最弱小的國家,依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蕶嗯c相權的博弈,“新人”與“舊人”的爭衡,北伐與自保的論戰,以及吳蜀之間微妙的聯盟關系,共同構成了觀察三國的絕佳視角。本書正是以蜀漢政權最后三十年的歷史為主線,兼顧魏、吳兩國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為讀者呈現一段被冷藏的三國史。
在活動現場,三位嘉賓的對談深刻且精到。如在被問到為什么選擇三國的最后三十年作為敘寫對象時,成長回答:“很多讀者對三國歷史的印象都來自《三國演義》,但《三國演義》忽略了三國后期的很多重大事件,如費祎遇刺、諸葛恪北伐等,這些事件對當時的政治局勢都有很大影響。希望本書能夠呈現魏、季漢、吳在最后三十年中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真實歷史格局。”他解釋說,使用“季漢”的稱呼是對歷史本源的遵從,劉備繼承兩漢正統,以“漢”為國號,“蜀”只是入晉之后對割據一隅的政權的蔑稱。作為今天的歷史寫作者,有必要還原真實的歷史面貌。
在回答“是否存在歷史必然”的問題時,成長認為:“最讓我感到遺憾的人物是鄧艾和魏延。鄧艾至少有事功,而魏延在《三國演義》里的被丑化,其實是源于他與諸葛亮的路線斗爭,子午谷之謀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當然,這種策略的作用主要是對敵的震懾力?!崩钐祜w則答道,自己在三國里最大的“意難平”是曹髦。他的抗爭不僅是皇權與相權的抗爭,也是為個人尊嚴的抗爭。張向榮認為,何晏和夏侯玄都曾是曹爽最重要的謀士,是正始年間主要的執政者,但由于他們在高平陵之變后先后被殺,相關史料大多被刪改,已經很難看到當時的實際情況。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