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體器官放松與修復的重要時期,充分而優質的睡眠不僅是第二日充足精力的重要保障,也是維持身體各個組織長久健康的關鍵所在。然而,現代人出于工作和學習的需求,再加上豐富的娛樂活動,往往忽視了對睡眠習慣的培養,以至于長期處于睡眠不足、質量不佳的狀態。
長期的睡眠時間匱乏可能會導致生物鐘紊亂,并最終使得人們出現晚睡早醒、難以入眠的表現,從健康角度看,這是一種類似“鯊魚”的睡眠模式,即:夜間晚睡,清晨早醒,睡眠時間短而且質量差,對身心狀態影響很大。
若經常性出現凌晨驚醒后,再難以入眠的狀況,應當考慮是否同身體機能病變有關,及時排查原因并調理改善,或許對您尤為重要,比如這4方面的因素,都會導致睡眠質量不佳。
1.睡眠環境因素影響
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能夠有效改善人們的睡眠質量,相反,長期處于噪音、悶熱、潮濕的環境中,更容易出現睡眠質量低下的情況。一般認為,人們頻繁從睡眠中驚醒,多與環境溫度突然變化、環境光照驟然提高以及環境噪聲發生改變有密切關聯,需要格外注意。
倘若無法保障環境適宜,則可采取合理的外部手段調節,包括佩戴眼罩、更換隔音設備、使用室內保濕器與空調等。應當注意,充分的睡眠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與進程,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同樣適用于此。
2.生物鐘失調的影響
長期保持不規律的作息時間,也會致使睡眠質量出現明顯下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成的身體記憶,當夜色漸濃、光照減弱后,身體各項機能會逐漸進入低功效狀態,褪黑素等助眠激素的釋放量也會增加,此時如不按身體規律入睡,就肯呢個導致內分泌紊亂、生物鐘失調。
此外,驟然改變的時差與周遭環境也可能導致生物機能變動,需要多費些功夫用以適應。
3.病癥影響
部分疾病也會導致患者出現凌晨早醒癥狀,例如泌尿系統病癥、消化道疾病以及關節炎癥等。
對不同病況而言,改善睡眠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尿頻尿急尿赤痛病人,應減少睡眠前水分的攝取,同時充分利用皮膚散熱的方式,減少夜間尿液的產生;消化疾病患者可以嘗試在晚飯中增加膳食纖維類食材的比重,輔助胃腸道的營養物質吸收;關節炎癥患者則需保障睡眠環境,并在睡前進行適度的拉伸與放松動作。
4.心理狀態影響
壓力和焦慮也可能導致人們出現早醒狀況,特別是在第二天有重要事件發生時,往往會因為激動與興奮出現胃腸道過分活躍、神經過度興奮狀態。此類情況為人之常情,但也許注意保持平和心態,以免睡眠不足干涉個人狀態,反而影響發揮。
此外,長期處于焦慮之中的人群,往往也會有早醒、失眠癥狀,如果感到自身難以調節,也可咨詢心理醫生,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