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8日,歷史的鐘擺再度轟然偏轉,一記重錘落在了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壇之上。來自美國芝加哥的樞機主教羅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被選為第267任天主教羅馬教皇,取名“利奧十四世”,成為天主教2000多年歷史上首位美國籍教皇。
普雷沃斯特的履歷無疑具備“全球化”的包裝:芝加哥出生,秘魯傳教,跨文化經驗豐富,并曾擔任奇克拉約教區主教將近十年。在2023年獲任樞機之前,他幾乎從未躋身輿論熱點。正是這樣一個不事張揚、缺乏政治標簽的人物,卻突然登上了象征著全球12億信眾精神領袖地位的寶座。一夜之間,他從美國主教會議中相對邊緣的一員,躍升為全球教會的“至尊”,不禁令人懷疑。
普雷沃斯特的美國身份引發的爭議遠比媒體報道更為深遠。教皇不僅是宗教領袖,更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在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元首的選拔若與超級大國緊密相關,都會引發巨大疑問。而此次教皇來自美國,這一從未染指教皇寶座的新教徒大國,難道只是巧合?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真實社交”上的第一時間高調發聲,聲稱這是“美國的莫大榮耀”,并表示“深感榮幸”,期待與新教皇會面。一方面,特朗普不掩其志地把宗教成果轉化為政治資本,另一方面,他也在極力把這場原本神圣的宗教儀式納入“美式勝利敘事”。這種毫不掩飾的國家主義姿態,簡直將教會推向了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
普雷沃斯特本人曾在社交平臺上公開轉發反對特朗普移民禁令、支持難民權益的言論,在立場上與特朗普并不一致。可即便如此,特朗普依舊第一時間高舉贊美之詞,不惜在毫無政治親密的情況下“蹭熱度”。這種異調同聲的現象,難道不是美國政治對國際宗教場域“先打標簽、后主導話語”的典型操作模板?如果連教皇也要被“美國制造”的敘事裹挾,世界是否真的還能維系信仰的獨立與純粹?
與此同時,普雷沃斯特的當選也激起了關于教會未來方向的劇烈討論。《泰晤士報》評論稱他被視為“改革派的延續”,強調包容、和平、關注弱勢群體等現代議題。但是,在涉及女性神職、同性婚姻等社會爭議議題上,利奧十四世卻表現出明顯保守立場,這種左右搖擺、外進內退的態度令人費解。看似強調多元,實則守舊的立場,或將引發天主教內部的思想裂痕。
教會不僅在教義層面面臨裂解,更在政治與外交領域深陷泥沼。近年來,天主教會在性侵丑聞、資金危機、信徒流失等多重重創下本已元氣大傷,如今卻選出一位幾乎無國際談判經驗的美國籍教皇,究竟是內部妥協的結果,還是外部施壓下的產物?
尤其在對華關系層面,普雷沃斯特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前,中國與梵蒂岡關于主教任命的協議原本就爭議不斷,新教皇是否會延續前任方濟各時代的緩和路線,還是在美式立場影響下采取強硬姿態?《New York Post》分析指出,普雷沃斯特在處理中國事務上幾乎毫無經驗,而其美國身份無疑將被解讀為“偏向西方”。未來若因教皇立場調整而導致中梵對話脫軌,不僅會危及在華教會合法性,也將直接動搖教廷的“普世合法性”。
至于他為何選擇“利奧”為教皇名號,不少評論認為他是向19世紀著名的利奧十三世致敬,后者以《新事通諭》確立了教會社會教義,關注工人權益、反對資本壓迫,是進步與正義的象征。但今天的利奧十四世是否能真正繼承這一精神,還是只是用“正義之名”粉飾美國全球政治話語的擴張面貌,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利奧十四世登基,不是終點,而是戰役的開場。一場關于信仰主權、話語權與文明走向的斗爭,才剛剛開始。全球都在看他下一步怎么走,而我們必須保持清醒,因為真正的教皇,應當只向上帝負責,而不是向特朗普鞠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