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聚光燈總是追逐著那些能引發市場轟動的技術突破。人們習慣性地將歡呼和掌聲獻給明星產品背后洪亮的名字——這些企業擁抱著資金、技術和話題度,總被認為是世界進步的核心力量。但其實,真正的制造業創新,那些將“想象”變為“現實”的,往往是不起眼的工業園區里一個只有一層小廠房的工廠。
江蘇博爾清源工廠照片
江蘇博爾清源電子工業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這是一家在網絡上除了企業信息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宣傳內容和討論度的機加工工廠。其坐落于江蘇省蘇州市昆山的一個普通工業園區里,外立面沒有閃著光的品牌標識和玻璃幕墻,只占據著一層樓的廠房和一層辦公室。在這里,遍布著各種各樣隱身的小工廠——它們沒有發布會和熱搜,沒有任何討論度,但中國制造業最硬的骨頭,往往在這里被悄悄啃下。
鄒總是博爾清源的技術總負責人,也是這座工廠的靈魂人物。非科班出身的他,硬是靠著自學和實踐,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出了一身過硬的本領。那一盒盒被認真擺放的零件樣品,記錄著他這些年的堅守與成長。
鄒總介紹他做過的零部件產品
這不是失敗,是技術的沉淀
2017年,無人機整體市場仍處于探索階段,尤其是民用無人機市場尚處于成熟前期的初步發展:產品價格較高,應用場景較窄,且面向的市場主要是專業用戶或愛好者,相關政策也尚不完善。但當大疆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無人機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打破數個紀錄,引起國內關于無人機創新發展的熱潮時,鄒總也按捺不住創業的沖動,興致勃勃地投資開發自己的無人機云臺產品。但因為種種原因,這款項目并沒有落地,并且帶來了近一千萬元的損失。
鄒總卻并不把這次定義為“失敗”,而認為“只是那個階段沒有成功”。他在采訪中笑著說:“雖然最終寫著我們名字的產品沒有完全落地,但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無人機相關的行業經驗。而且你看,雖然成品失敗了,但這些當年研發的零部件依然在給一些無人機的大買家供應?!?/strong>
鄒總介紹2017年“失敗”的無人機項目部分零部件
隨后,鄒總給我們介紹了一款無人機零部件。無人機零部件的重量控制極為重要,因此在選材上,每一次調整都可能帶來巨大的變化。鄒總帶領團隊根據買家的“減重”需求研究用鋁合金替代原本的鐵制材料,經過幾輪材料測試和工藝優化,該零件成功用鋁合金生產出來,整體重量降低了約70%,且導電性和強度在某些方面優于鋼材。除了質量上的提升,更關鍵的是效率:過去加工一件要兩個小時,現在只需7分鐘,提升了整整17倍。同時,成本也因為這一優化從原本的300元/件,降低至幾十元/件。
改良后的無人機零部件
在談及失敗、挫折、非對等回報時,鄒總的臉上從來沒有愁容,只有笑容和自信,他表示:“經驗是最重要的,而經驗往往就是從一次次失敗中獲得的。你不嘗試,就沒有機會,試了才會有機會。所有工藝問題都是相輔相成的,在這個訂單上解決的問題,未來在其他訂單上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這就是技術沉淀。”
微米級別的中國精度
鄒總曾在海智在線平臺上接到一個訂單,來自國內某頂尖航天電子技術國企的微米級別金屬零件。在展示這款產品時,他特意關掉了會議室的空調,從一個乍看幾乎是空的收納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兩個零件,輕輕放在我們的指尖。
這兩個零件的尺寸,僅比人類指紋上8到10條脊線的長度略長,極易被忽略。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并非普通零件,而是一對能夠旋合組裝的微型螺釘——只需輕輕一旋,那幾乎難以用肉眼察覺的細螺紋便能精準嚙合,擰合到位。
鄒總在海智在線平臺上 接到的航空航天零部件
“這個項目的難度特別大,只看圖紙就知道非常難做,不是普通工廠能做出來的。像這種能組合的微型零件,遠比單體零件難做得多,它不僅小,更關鍵在于必須將每一道螺紋控制在微米級誤差范圍內。只要牙型有一點偏差,整個零件就報廢?!?/strong>鄒總笑著說,絲毫沒有抱怨的意思,“所以即使我們的設備、技術能力匹配到了這個訂單,一開始也有人不建議接,認為很有可能需要投入很多成本,事實也確實如此:這個訂單我們花了三四萬元,才最終做出來?!?/p> 鄒總(右)在車間 他詳細介紹了這個零件的制作過程,以及接下訂單的唯一心理——想要突破。在最初的試做過程中,江蘇博爾清源不能直接使用買家提供的科工料,于是先自行購買相近材質的材料進行研制。這種研發方式會拉長時間周期,但能夠保證成功率,避免直接浪費客戶的材料,影響交付。最終,他們成功用三四萬元的成本,在買家預計只需要30套左右的情況下,用固定的材料給他們做了100套出來。 當我們問及鄒總親自送貨到買家辦公樓,對方的反應如何時,他笑著表示,買家的技術人員很驚訝,也很高興,居然完全按照他們的需求加工出來了。目前,這個需求仍在研發期,鄒總預計大約一年后就會進入量產,到時候相關需求都會給他們做。如今,雙方也時不時溝通一些新的技術圖紙。“這個訂單給我們帶來了業務上的擴展,也帶來了技術上的飛躍。用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撬動更多航空航天領域的大買家,并形成技術躍遷、利潤躍遷的良性循環。”鄒總補充道。 耐心、細心和堅持 除了根據圖紙制造,工廠曾經還接到一款高精度窄板零部件的生產需求。客戶沒有提供完整圖紙,而是給了一個產品概念,要求鄒總的團隊從設計到最終加工的全過程都要自己完成。 鄒總團隊生產的窄板零部件 “這是一項完全依賴我們技術能力的項目?!编u總坦言,“這款窄板最大的難點在于刀具的選擇和使用。在整個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刀具最大直徑僅1毫米,最小的甚至只有0.2毫米。這樣精細的刀具,每一刀、每一切操作都必須精準無誤。更難的是,這款零件需要加工近20個小時。” 整個研發過程中,鄒總團隊經歷了3到5次的工藝優化。前期,他們甚至因為技術難題和刀具不合適,報廢了30多件原型。每一次失敗,都加深了團隊對精度的認知和對工藝的打磨。 “其實每一個訂單都給我帶來了成就感,尤其是那些別人做不出來,我們能做出來的,這才是最大的成就。”這一項目的成功,給鄒總的團隊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進步。雖然前期投入較大,成本和時間周期也超出了預期,但通過這次突破,團隊不僅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也證明了自己在高精度制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隨著生產工藝的穩定,現在他們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應對類似的高精度加工任務。 嗯,完完全全的中國制造 參觀工廠時,鄒總就像是一個錦囊袋,時不時就拿出一些他們做的零部件給我們講解背后的故事。案例講解的環節中,桌子上擺著9盒他以前做過的零部件案例,鄒總不僅記得每一個零件的故事、價格和技術難點,也清楚哪些零件組合在一起會成為一種新的零部件。每一個故事都帶著自信和驕傲——比如一根看起來很普通的細長金屬管,單價其實超過1000元,內里有著復雜的螺紋,是用于醫療的高精密件。而幫助鄒總將這些對未來的“幻想”落地為現實的核心設備,其實都是國產五軸。 鄒總展示的零部件案例盒 在江蘇博爾清源僅一層樓、50余臺機器的廠房里,占據近一半數量的五軸設備全是國產,其根本的考慮是成本。目前,國產五軸雖與進口設備還有些差距,但性價比更高,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成熟。鄒總與他的技術團隊對自己和國產設備有著相同的信心。他說:“中國過去在母機上確實比較落后。有時候,一些同行會覺得只有好的機器才能做好的產品,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未來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技術。不管什么行業,技術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和工藝,才能真正形成競爭力。無論是國產設備的發展,還是中國零部件制造業的發展,都只會在積累中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好。” 零部件從原料到加工到成品 (拍攝于博爾清源工廠車間) 正如鄒總所言,發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在不斷試探、試錯中,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而國產設備的進步,正是中國制造在這一過程中的堅實后盾。江蘇博爾清源在案例上的突破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真正的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不在于低廉的價格,也不在于擁有多少進口設備,而在于對技術的執著與對創新的堅定信念。正是鄒總這一代的老工匠,憑借對技術和創新的執著,將中國制造從“跟隨者”一步步推向“引領者”。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力量正在接過中國制造業深厚積淀的接力棒,用他們的方式撐起制造業的新未來。敬請期待江蘇博爾清源會員工廠故事下篇——《傳承與突破:新一代制造業者的技術長征》。 關于海智 上海海智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海智在線”)成立于2015年,是聚焦工業零部件的數字化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實現按需制造,旨在提升零部件行業采購尋源效率,完善各類制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海智在線依托平臺的工程設計能力和數字化產能調配能力,為新興產業鏈的產品研發和后端生產供應鏈落地提供從結構設計、工藝設計到材料選型、生產加工、質量檢測、產品包裝、物流發貨的全流程產品交付解決方案。 海智在線自成立以來,就只做了一件事:在生產制造領域,讓時間坍縮和空間折疊。為的是實現:增強中國供應鏈效率和能力,暢通創新“最后一公里”。 未來,海智在線將繼續以數字化技術為引擎,使中國產能服務世界制造,實現“用工藝地圖瞬間再造世間萬物,用生產協同輕松滿足世界需求”的美好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