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初期,曾有兩次戰役使我華東野戰軍吃了大虧,不但傷亡慘重,更險些給解放全國的戰略布局帶來嚴重損失。
有人說這兩次戰役的指揮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評價他根本不會打仗,更有人說他對待軍事粗心大意,缺乏遠見。
那么這位打了敗仗的將軍是誰,那兩次戰役又是怎么回事呢?
粟裕將軍
粟裕將軍是我軍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指戰員,指揮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淮海戰役更殲敵數十萬之眾,獲得了常勝將軍的美名,連毛主席也曾多次對將軍的戰績贊嘆不已。
1947年5月,在粟裕將軍指揮下,我軍取得了孟良崮大捷,全殲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了師長張靈甫。
這一仗出其不意,打得漂亮,連毛主席都表揚粟裕將軍說:“你們能消滅七十四師,有兩個人沒想到,第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沒想到的就是我毛澤東!”
或許正是因為“孟良崮戰役”打得太過漂亮,一股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的輕敵思想,開始在華東野戰軍之中蔓延。
而另一邊的蔣介石,在此次慘敗后卻痛定思痛,命令部隊停止進攻的同時,召集各將領進行了檢討和研究,最為過分的則是起用侵華戰犯岡村寧次,作為迎戰我軍的顧問。
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的至理名言,這一回再次得到了印證。
1947年7月,為擴大戰場空間,同時配合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華東野戰軍進行了一次分兵部署,即“七月分兵”事件。
正是在這種兵力相對分散的情況下,華東野戰軍依然急于求戰,向南麻發起了一場山地攻堅戰。
原本,華野首要攻擊的目標,是黃百韜的25師。可由于暴雨引起的山洪,我軍行軍速度嚴重受阻,致使敵25師和64師成功會合,所以只能放棄了這一作戰行動。
而位于南麻的敵軍相對孤立,正好抓住時機一舉殲滅。
駐守南麻的國民黨軍隊,是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11師,戰斗力極為強悍,且師長胡璉為人狡猾,工于心計,毛主席便曾評價他“狡如狐,猛如虎”,可見是個非常難對付的指揮官。
胡璉率軍到達南麻一帶后,借著地形優勢,構建了密集的地堡群和眾多防御掩體。
而我軍由于事先收集的情報出現了偏差,對11師的戰力估計不足,加上連日的暴雨以及敵25師、46師的迅速增援,種種原因合在一起導致了此戰的失利。
華野10余萬將士雖然英勇奮戰4個晝夜,殲敵9000余人,但因為是攻堅戰,所以自身也遭到了令人痛惜的極大傷亡。
南麻一戰沒能打開局面,但華東野戰軍自上而下斗志不減。
戰事結束后不久,粟裕將軍便制定了針對臨朐古城的戰斗計劃。
臨朐的位置極為重要,是咽喉要道,而國民黨第8軍,趁我軍攻打南麻之際,進駐臨朐,威脅到了我后方的解放區。
因此,粟裕將軍以第8軍剛剛駐扎不久,防御工事還未構建等緣由,于23日發出了攻擊臨朐的作戰命令。可惜的是,我軍這次又遇到了暴雨。
臨朐城三面環山,旁邊就是河流,不斷的大雨引發了山洪,阻斷了交通,暴漲的河水同時也淹沒了道路。到了27日的攻城戰中,我軍的有些戰士甚至直接被河水沖走,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攻城的進度,導致了最后的失敗。
臨朐戰斗血戰7日,敵軍傷亡近萬人,而我軍也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并且未能完成預定的戰役目標。
最終,南麻、臨朐兩戰,我軍殲敵1.8萬人,自身傷亡達2.1萬人,不得不做出轉移休整的決定。
兩戰的失利對華東野戰軍的士氣打擊很大,粟裕將軍的心情也因此格外沉重。
8月初,華野指揮部轉移完畢,陳毅老總牽頭,希望與粟裕將軍、譚震林將軍一起,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兩戰失利的原因所在,好向中央作出報告。
三人商議后,決定由直接指揮戰役的粟裕將軍,起草這份總結報告。
粟將軍欣然接受,并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分析了失利的原因,簡單總結如下——
一、對當前戰局過于樂觀,導致對敵軍出現了嚴重的誤判;
二、七月分兵后,失去了軍隊的重點;
三、華野各部急于求戰立功,心急下導致錯失;
四、分兵后兵力不足,同時對敵軍過于輕視、,雙方力量對比估計不足;
五、我軍對敵人土工作業,及攻堅作戰認識不深刻;
六、國民黨軍隊以往不敢增援,這次增援迅速,出人意料。
對于這份報告,陳老總與譚將軍卻有不同的意見。
兩位認為,華野在這次作戰中,戰略指導沒有問題,是軍事部署上出了錯誤,戰術上也有些不講究,所以希望粟裕將軍可以重新起草報告。
由于意見不一致,這份總結報告并沒有發出,而粟裕將軍也隨即寫了一份引咎自責的電文,上報中央軍委。
電文中,粟將軍檢討了自己的過失和缺點,并一力承擔了此戰失利的全部責任,希望中央給以處分。
革命的過程中,同志之間難免會發生誤會和矛盾。如今看來,粟裕將軍的這封檢討電報,或許也有點和陳老總、譚將軍賭氣的成分。
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哪個沒一點脾氣呢,何況這時的粟將軍才40歲,相對同級的指戰員來說,是比較年輕的。
在得知粟裕將軍自己發了檢討電報后,譚震林將軍認為他過于沖動,便也寫了一封信。由于譚將軍另有公務,所以這封信就請陳毅老總代為轉交了。
譚震林將軍
信中,譚將軍肯定了粟將軍的優點及軍事上的過人才能,是個天才的軍事指揮家。同時也指出,他經常會有粗心大意的毛病,缺乏遠見,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得以糾正。
陳老總在得知信中的內容后,認為會對粟將軍以后的成長有所幫助,便代為轉交,并且與他徹夜長談,交換了意見。
在陳老總的幫助下,粟裕將軍的思想也有所轉變,在看了信后也立即給譚將軍回了一封信,承認了自己的不足,誠懇地接受了他的批評,希望他以后也能毫無顧慮的給以更多的批評和幫助。
8月6日,中央軍委在收到粟裕將軍的檢討后,并沒有做出處分,反而安慰他安心工作,鼓勵士氣,以利再戰。
也在這一天,陳老總向中央發報,夸獎了粟裕將軍以往的功勞,認為他前程遠大。
這兩封電報足以看出中央及革命老同志,對年輕同志的信任與愛護。
直到幾天后的8月11日,連毛主席也給粟裕將軍發來電報,表明兩戰雖然失利,但整體形勢還是有利的,從而徹底拿掉了壓在粟將軍心頭的一塊大石。
至于那份沒有發出的戰役總結報告,粟裕將軍也沒有丟棄,始終珍藏著用以自省。直到將軍去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同志整理遺物時,才被再次發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