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二次戰役落下帷幕,美軍的圣誕攻勢被挫敗,
東西兩線一路退卻到三八線一帶,西線的一部美軍更是因為在一周時間內瘋狂撤退二百五十公里而舉世聞名中,三八線陷入了對峙。為了給中國施壓,十一月三十日,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了一句令全世界瞠目結舌的話,美國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這個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徹底引爆了全世界。在其他國家看來,此時。在中國應該無比恐慌,畢竟原子彈的威力太過恐怖,但我們的領袖就笑了笑說了這樣一番話,這是一種動和一種赤裸裸的核訛詐。
不要說蘇聯已經掌握了核武器,就是對于日本來說那對我們也沒有義務事先通知對方,讓對方先做做準備呀。說來說去,這種做法的實質就是威脅和恐嚇,真正感到恐慌的不是中國,反而是英國實際上在朝鮮戰爭爆發后,就有一部分歐洲國家他們認為蘇聯軍事威脅的重點是歐洲,但美國人卻瘋狂的把他們拖入到了朝鮮的泥淖,就會嚴重削弱歐洲的防御力量,威脅到歐洲的安全。
上百名工黨議員聯名上書英國首相,
其中就包括了前首相丘吉爾堅決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原子彈。為此,首相親自飛往華盛頓與杜魯門會面,開展為期三天的會談,充滿了嚴重的分歧。英國方面希望采用陰柔政策,通過談判使聯合國軍撤出朝鮮,甚至可以讓新中國重返聯合國,在美國卻堅持教訓一下中國。停火是可以的,但是放棄韓國。新中國重返聯合國就沒得談。這期間,陸軍參謀長奉命飛往朝鮮了解戰況。雖然平壤已經在十二月六日被解放,但整體形勢并不像麥克阿瑟說的那樣嚴重。
美國如果不死守漢城,完全可以在韓國大部分地區堅守下去,
這個喜訊傳回美國高層,高層認定美國不會被逐出朝鮮。于是有了底氣的美國人一手擴軍備戰,一手準備和談。十二月八日,美英發表會談公報,玩起了和平訛詐,聲稱通過和平手段來達到聯合國在朝鮮的目的,同時也威脅中國。如果不接受和談,那就要由世界各國人民通過聯合國來決定怎樣才能最好的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原則。然而就在美英高層緊張的討論戰爭下一步走勢的時候,邁克阿瑟就還在不停的添油加醋。他先是十二月三號跟美國政府發來戰報,而朝鮮戰場的形式說的一片黑暗,除非積極的迅速的采取行動,不然勝利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實力不斷被消耗,一直最后全軍覆沒,那是可以預期的,但一轉身又公開宣稱圣誕攻勢后,中國人突然進攻的計劃是成功的,否認是因為他命名聯合國軍有過三八線。
畢竟是過了中國邊境導致中國參戰,他反對把有計劃的撤退說成是潰敗,最后還不忘指責。
由于美國政府束縛了他的手腳,禁止他越過鴨綠江打擊中國軍隊,他導致了目前的局勢。麥克阿瑟的這些舉動令杜魯門十分惱火,但民主黨的杜魯門看來,麥克阿瑟表明了他正在跟共和黨有來往,這無疑觸犯到了杜魯門的不滿也越來越強烈。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停戰談判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提出了五條原則,一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二美國軍隊撤出臺灣海峽和臺灣島。三朝鮮問題應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聯合國并從聯合國,逐出蔣介石的代表,中立國因為杜魯門揚言要使用原子彈,開始擔心自己的安全。
于是在美英發表和平聲明的第二天,印度為首的十三國遞交了朝鮮和平方案,其核心內容是倡導和平。根據十二月七日印度向中國轉交的備忘錄,十三國提案希望先停火再談判。對此還有一個說明,如果中國不越過三八線的話,則將獲得這些國家的歡迎和道義上的支持。
這個提案看似友善,但卻存在著致命的要害
就是先停火談判,這恰巧能給美國提供一個正急需的喘息機會。同時當你美國人在解放戰爭時期,曾經使用過先停火在談判的方式來進行調停,然后背地里又幫助蔣介石運送兵力,補充武器。這個虧我們曾經是吃過的。針對這個問題,中國找到了一方代表,提出了四個尖銳的問題。為什么十三國不反對美國對朝鮮,對中國的侵略,為什么十三國宣布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為什么美軍打過三八線的時候,十三國不講話。
說白了當年美國人打過來的時候,你們什么都不說。現在我們要越過三八線了,你們去提出停火,而且。美國要求停火對中國已經取得的軍事優勢釜底抽薪。這個提案就把立即停火放在最前頭。美國被中國軍隊打疼了,就首先要求中國撤兵,當然不公道。十二月十一日,杜魯門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確定接受停火的原則是不得是美軍處于軍事上的不利地位,不得富有政治條件,應在停火前談妥挺火的。細節由聯合國監督停火之后,
杜魯門發表演說,宣布全美進入緊急狀態,
表示美國愿意談判,但絕不向侵略屈服,絕不姑息共產主義勢力的巨大威脅,隨即成立戰時動員機構,國防動員局。擴軍一百萬,美國現役軍隊由二百五十萬增至三百五十萬。就在一年時間內把飛機和坦克的生產能力擴大五倍和四倍以上,并配合實施工資物價管控等手段,以服務于軍火生產供給。這些行為擺明了就是要在朝鮮放手大打、長期打,毫無和平解決的跡象。針對美國的行動,中國的回應十分明確,先停戰后談判的做法是虛偽的,情侵占中國絕不同意。關于這段歷史,目前存在很多觀點。
有人認為這時候選擇停戰是最好的時機。
那么關于這一點會在后續會進行闡述。一九五零年十二月,朝鮮戰爭的前景呈現出一片撲朔迷離。志愿軍方面雖然在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均取得了勝利,但由于聯合國軍的大規模撤退和中國軍隊的追擊,使得志愿軍薄弱的后勤補給線越拉越長。我軍內部此時也尚未形成系統的后勤機構。抗美援朝時期,美軍平均十三名后勤人員共贏一名士兵。志愿軍一個后勤人員就需要供應幾百名士兵的需要,加之志愿軍的前進過程中,經常要穿越上百公里。的無人區,解放戰爭時期非常有效的部隊各地解決吃飯問題的辦法也根本行不通。國內運量僅能滿足部隊最低需求的四分之一。最后靠朝鮮政府發動群眾在解決了一時之需。
戰士們的食物主要,缺乏維生素的炒面,打起仗來經常處于饑餓的狀態進行沖鋒。
同時志愿軍作戰行動幾乎都是靠步行殘酷的戰斗。剛一結束,就頂著極度的疲憊下,奔赴下一地域奔襲轉進途中,為了躲避敵機轟炸,往往走的都是險峻的山路,更加劇了士兵體力的消耗,再加上御寒衣物和彈藥的短缺,指揮官的彭德懷非常了解這個情況,他向中央發了電報,提出部隊休整和不越過三八線。的考慮中央的回應則是要越過三八線。因為當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止步三八線,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否則將給政治上帶來很大的被動。軍事角度上來看,志愿軍補給嚴重短缺,官兵極度疲憊,敵人有生力量損失不大,選擇進攻存在諸多不利。
但從政治上的角度來看呢,中國軍隊必須越過三八線,哪怕僅僅一步,
戰爭永遠都是政治的延續,這讓要打必須打,不得不打。一聲令下,志愿軍六個軍不顧疲勞,冒著漫天大雪,出現在了三八線前。而聯合國軍方面也正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動。由于第八集團軍指揮官沃克中將因車禍身亡,陸軍副參謀長李奇微奉命前往朝鮮戰場,指揮第八集團軍志愿軍最強大的對手就此登上歷史舞臺,剛到前線,李奇微就大力整治軍紀,撤了步兵二十七師二十四師、騎兵一師師長等一大批不稱職的軍官,將戰術思想由占領陣地調整為不斷進攻。
他說陣地的得失并不意味著贏得或失去這場戰爭。最重要的是把敵人殺死。今后的聯合國軍糾集了十三個師,在三八線二百五十公里正面六十公里縱深豎起了a b 兩道防線,麥克阿瑟下令絕不后退一步, 陣地共存亡,志愿軍此時也已經進入了攻擊地域,完成了兵力部署。
志愿軍共集結六個軍二十三萬人,在朝鮮人民軍七萬人的配合下,對敵進行分割包圍分碎裂,信號彈劃過血液,志愿軍上百門火炮發出怒吼,猛烈迸發的火光紅透了夜空,仿佛炸裂的煙火,迎接著新年的到來,天崩地裂的巨響瞬間。打破了戰場上的寧靜,這樣你的炮火準備開始了,這是志愿軍入朝以來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炮火,準備共持續了二十分鐘,炮火引爆了聯合國軍埋設的地雷,連綿不斷的爆炸,令整個大地都震顫起來。
碉堡柵欄鐵絲網的殘骸碎片飛向空中,江北的志愿軍戰士血脈賁張,
有著尖銳的沖鋒號劃破天際全線發起了沖擊,在志愿軍一波又一波的沖鋒下,第九軍終于在江對岸撕開了突破口,向著南岸縱深推進。最后三十八軍、四十軍也冒著猛烈的炮火和雷場突破了防線,三十八軍的突破過程中出乎意料的遇到了本應在二線防御的美軍,原來竟是一線的韓軍潰敗過快。導致三十八軍突破過于順利,不知不覺已經到達了美軍的防線。
這在右翼縱隊突破的同時,四十二軍以猛烈的攻擊迅速占領了相對高地六十六軍主力也在一個半小時后突破了當年敵人的防線。隨著一九五一年元旦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第一道防線全線崩潰,在零下二十度的氣溫志愿軍官兵涉水渡河。越過無數雷場路,冒著密集的子彈,一舉突破了聯合國軍的銅墻鐵壁,這是一場罕見的艱苦戰斗,是志愿軍用鋼鐵意志而創下的又一個奇跡。
美軍戰士這樣對中國軍隊發動有力攻勢,已經在美軍防線上撕開巨大的戰役缺口,
是以頑強著稱的,聯合國軍完全崩潰,并嚴重威脅了通往美第八集團軍全部戰線的重要補給線。一日凌晨,志愿軍已經突破到與美軍防御的第二道防線,在突進過程中,四十二軍124師三七團四連,以一個連的兵力擊潰了一個營的韓軍。同時,左翼的六十六軍沖破敵人設置的重重火力,協同四十二軍殲滅了韓二師三十一團,負責漢城正面防御的韓軍精銳。韓1師在三十九軍強渡臨津江不到一個小時就陷入肉搏。當敵軍潰敗時,指揮部后撤七十公里推進漢城。因為韓軍撤退速度過快,美軍英軍因此遭受到了嚴重損失。三日凌晨,三十九軍116師三四七團到達了距離漢城三十公里的。通往漢川公路的一個重要三岔路口,占據這里就可以切斷聯合國軍南撤的退路,根據情報駐守此處的是韓軍部隊,在戰斗一開打當時志愿軍才發現,他們面對的不是韓國人,而是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英軍精銳,在飛機的掩護下,英軍集團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
沒有防御工事,將軍士兵只能在泥水中抗擊的英軍的一次子猛攻,彈藥很快打光了。
但只會說送彈藥的官兵全部戰死在路上, 這是從紅軍時代就一直走來的部隊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激戰中,指導員犧牲了,接著排長們全部犧牲,最后連長也倒在了血泊中,犧牲前,他將指揮權交給了司號。此時陣地上只剩下十三名士兵,數次激戰后只剩七人,把最后的彈藥干糧分給了大家,靜靜的等待著最后時刻的到來。隨著六輛坦克的炮響,英軍發起了最后一次沖擊陣地,僅存的七名中國士兵一躍而起,高喊著殺向英軍開火,正其跑到陣地最高處,站在那里,用盡力氣吹響了自己的沖鋒號。英軍竟然停止射擊,大禍臨頭的向后奔跑。
這一幕讓志愿軍士兵無比奇怪,一邊吹著軍號嘴角吹出了血,把敵人趕到了公路上。這時我軍增援部隊及時趕到殲滅一個營。
志愿軍幾乎全部傷亡的代價在至高點堅守了一天一夜,擊退了敵人七次,進攻,斃傷兩百余人, 一月三日,聯合國軍已經無力的漢城重新組織防御。麥克阿瑟下令部隊放棄漢城南側,李承晚下令遷都。為了不給志愿軍留下任何補給,美軍點燃了五十萬加侖的航空燃料。當晚加侖的凝固球大巨大的火焰和濃煙久久籠罩著這座一百五十萬人口的城市。四日傍晚,志愿軍進入漢朝,步入漢城。紀律嚴明的守護著朝鮮半島上的兩個重要城市,平壤和漢城各有二百四十門火炮,鳴放二十四響禮炮慶祝對漢城的占領。正經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
近代以來的漫長戰爭史中,這是中國士兵第一次攻占一國的首都。
攻占漢城后,志愿軍乘勝進軍仁川。第三次戰役發起至今,中朝三十萬官兵冒著狂風暴雪,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中流血犧牲,忍饑受凍,八晝夜不間斷攻擊化戰線向南推進了八十至一百一十公里,兵鋒直指三七線,此時得知占領漢城消息的國內民眾無比高興,志愿軍官兵士氣無比高昂。很多人認為我們無比強大,我們已經勝利的思想在軍中迅速蔓延。面對這一場景,本應高興的彭德懷就十分緊張與焦躁。在他看來,有些人只知道我們打了勝仗,卻不知道我們取勝的代價和困難。解放的漢城就這樣搞,要是丟了漢城怎么辦。在實際上,正如彭德懷所憂慮的,志愿軍入朝三次戰役打下來,部隊傷亡巨大,不少部隊的兵員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面對聯合國軍現代化武器裝備,志愿軍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前赴后繼,一不怕犧牲的精神。朝鮮戰場每一次戰斗的勝利也都是用年輕士兵的生命和鮮血換回來的。彭德懷認為一三次戰役中損失的聯合國軍主要為韓軍,美軍幾乎是不戰而退,實際上這是按計劃進行的。大規模機動戰場上出現這種大規模的撤退,往往是有計劃的大規模反擊的前兆。歷史證明李奇微正是這么想的。
但此時志愿軍繼續南進,將落入在三七線,以逸待勞的聯合國軍的圈套暴露側翼。
同時美軍也可以從東西兩側海岸實施登陸,志愿軍將陷入滅頂之災。彭德懷斷然命令志愿軍自八日起停止追擊,嚴陣以待,防止反撲,這次第三次戰役宣告結束,志愿軍傷亡五千八百余人,斃傷俘敵一點二萬余人,占領漢城,將戰線推到三七線附近。得知停止追擊消息的蘇聯駐朝大使十分不滿。他向斯大林指責彭德懷是軍事上的保守主義,但斯大林卻對彭德懷在朝鮮戰場上的作戰指揮和志愿軍的英勇表現了由衷的敬佩和贊賞。
金日成對停止進攻的指令更是想不通。一月十一日,他與彭德懷進行了會談,極力要求繼續進軍,彭德懷表示那只好你們人民軍自己南進,金日城卻承擔不了巨大的傷亡,彭德懷說,不是說我一南進美軍就會后退嗎?那么這種前后矛盾的說法我很難理解,因為中國士兵的生命同樣寶貴。
朝鮮戰場在此處,可能麥克阿瑟會迎來怎樣的風波?志愿軍最大的對手李奇微又會有怎樣的行動?咱們留到下期!
本文由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