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區指的是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屬于青藏高原東南緣與橫斷山區的一部分,整片川西面積大約29.83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如今四川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其中甘孜州和阿壩州在地理上屬于青藏高原板塊,這里海拔高,地勢復雜,與平坦優渥的成都平原截然不同。
不只是地理上的差異,川西地區是康巴藏族的核心聚居地,康巴藏族屬于藏文化體系,是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歷史和文化鮮明,而四川的主體文化屬于巴蜀文化,也就是四川盆地所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這也使得川西與川東地區存在明顯的人文歷史、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差異。
既然川西地區地理環境、人文歷史更接近于西藏,為何在行政區劃上,卻劃入了四川?這其中其實隱藏著中國古人長期能夠維持大一統局面的智慧所在。
在地理上,川西地區北連祁連山與柴達木盆地,南接云貴高原,西側則是青藏高原,這一地理位置使得川西自古便是中原登上青藏高原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橋梁紐帶。
川西地區唐代時原屬于青藏高原之上的吐蕃王朝,公元842年吐蕃瓦解,在嚴重的政權斗爭下,分裂成了烏思藏、安多和康巴三部分。其中烏思藏指的是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的青藏高原核心地帶。安多則是青海地區的安多藏族聚集地。康巴便是甘孜、康定等地區,也就是如今康巴藏族聚集的川西地區,也被叫做西康、康區。
元朝時期,青藏高原首次被納入中原版圖,朝廷在青藏高原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進行直接管轄,分為三個宣慰司,分別是管轄如今西藏大部分地區的烏思藏宣慰司,管轄今青海省大部分地區以及甘肅南側和四川阿壩部分地區的朵思麻宣慰司,再就是管轄青海玉樹、四川甘孜、云南迪慶、西藏昌都、那曲東部等地區的朵甘思宣慰司。當時的康區便被劃在了朵甘思宣慰司轄區內。明朝時則繼續維持對這一地區名義上的統治,但實際上康區已由蒙古族和地方土司進行管控。
直到明末清初固始汗統一并控制青藏高原,建立和碩特蒙古汗國,康區歸屬在和碩特汗國統治之下,此時的康區仍屬于青藏高原體系之下,依舊沒有與四川建立直接的行政聯系。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清軍平定打箭爐,為了防止這一地區地方勢力盤踞,影響地方安定,巴塘、理塘被劃歸四川管轄。1723 年青海羅卜藏丹津試圖割據青藏高原,清朝派兵平定叛亂,正式劃定了康區的歸屬,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以西則劃入了西藏。調整后,川西地區成為了清朝控制青藏高原的重要跳板,依托四川盆地還可對其進行快速補給,起到支援西藏的作用。
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為了應對邊境危機,為陪都重慶建立有效屏障,于是在川藏之間建立了西康省作為保衛西南邊境的有效屏障,該省涵蓋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區域,面積45萬平方公里,省會則是康定,也就是如今的雅安。不過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內各地區逐漸安定,西康省作為邊疆屏障的戰略意義被逐漸削弱,加上由于西康省長期經濟滯后,基礎設施薄弱,為了支持這一地區發展,于是對其進行重新規劃,1955年,西康省被正式撤銷, 仍是以金沙江為界,以東的雅安、西昌、甘孜、涼山并入四川,以西的昌都地區則劃入了西藏。
介于川西地區與四川盆地經濟上的緊密性,區劃調整后,更方便了這一地區的資源調配和日后的區域協調發展。而昌都劃入西藏,則為1965年自治區的建立奠定基礎。
如今的川西仍是我國內地與青藏高原聯系的重要通道。在地區融合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總之,川西之所以劃入四川而非西藏,是中國歷史上對西南邊疆治理長期探索的結果,彰顯了中國自古以來在地緣戰略中,延續的“因形便、劃險為固”的“棋盤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