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過日子,都盼著住個“風水好”的地兒。
啥叫風水好?玄學咱不了解,但是地理上的“風水好”,就是氣候不極端、出門不爬坡、喝水有源頭、賺錢有門道。
您看從古至今,地理條件好的城市就像聚寶盆,既能養人又能聚財。
今天咱就來數數,那些讓老百姓打心眼里覺得“舒坦”的十大城市,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上海陸家嘴
第十名: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
說起昆明,上咱們都知道它有個美稱——“春城”。
這座云南省的省會城市,坐落在云貴高原中部,北邊有烏蒙山擋著冷空氣,南邊又有印度洋暖濕氣流吹過來,就像被大自然特意“調了溫”。
這里冬天不結冰,夏天不悶熱,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也有8℃,最熱的7月也就20℃出頭,屋里連空調都少見。
更難得的是,昆明旁邊有個滇池,好比天然大空調,不僅調節了濕度,還讓周邊長出了大片濕地。
您想想,不管啥時候出門遛彎,都能看見綠樹開花,難怪好多北方老人退休后都愛往這兒搬。
昆明
第九名:江海交匯的“黃金口岸”廣州
廣州人常說“食在廣州”,可這“食”的底氣,離不開地理條件的恩賜。
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廣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珠江從城里穿過去,東邊連著香港、深圳,西邊通著佛山、珠海,南邊直接入海。
這種“三江匯聚、八口入?!钡母窬郑審V州從宋朝開始就是熱鬧的港口。
您別看現在廣州高樓林立,老廣們最得意的還是氣候——雖說夏天有點潮,但冬天基本不用穿棉襖,過年還能逛花市。
更重要的是,珠江帶來了肥沃的土地,周邊的順德、中山都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菜市場里永遠不缺新鮮蔬果,這日子過得能不滋潤嗎?
廣州
第八名:山水相間的“人間天堂”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美,首先就美在地理。
杭州北邊是京杭大運河,南邊是錢塘江,中間還“嵌”著個西湖。西邊的天目山擋住了西北風,東邊的平原又讓東南風暢通無阻,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小氣候。
老杭州人都知道,西湖不僅好看,還能調節溫度——夏天走在湖邊,樹蔭底下比城里低好幾度;冬天湖面水汽一散,又給周邊添了些暖意。
咱們再說杭州這水網密布的好處,過去坐船就能串親戚,現在家門口就是河道,晨練沿著河邊走,看著水波蕩漾,心里頭都敞亮。
難怪當年南宋遷都選這兒,老百姓過日子,就圖個山水相伴、氣候宜人。
杭州
第七名: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漢
武漢人常說自己的城市是“百湖之市”,這話一點不假。
長江和漢江在這兒交匯,把城市分成了漢口、武昌、漢陽三部分,周邊還有東湖、沙湖、湯遜湖等上百個湖泊。
這種“兩江穿城、百湖相連”的地理條件,讓武漢從古至今都是交通樞紐。
早年間您坐船下江南,必經的就是武漢;現在高鐵四通八達,從武漢到北京、上海、廣州都只要四五個小時。
再說武漢的氣候,雖說夏天有點熱,但長江的水汽讓空氣不那么干燥,冬天冷得也不刺骨。
更關鍵的是,湖泊多意味著濕地多,不僅能蓄洪防旱,還讓城里到處有親水的地兒,晚飯后去江灘散個步,聽聽輪船的汽笛聲,這就是武漢人獨有的愜意。
第六名:平原沃土的“天府之國”成都
咱們都知道“天府之國”說的是四川盆地,而成都就像這盆地里的“心臟”。
它位于成都平原中部,西邊是龍門山脈,東邊是龍泉山脈,就像兩道天然的屏障,把冷空氣擋在外面,把暖濕氣流留在城里。
這里地勢平坦,連騎自行車都不費勁,不像山城爬坡上坎。
更厲害的是都江堰,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的水利工程,到現在還在給成都送水——岷江的水通過溝渠引到田里、城里,既不怕旱也不怕澇。
所以成都人過得悠閑,春天去龍泉山看桃花,夏天去青城山避暑,秋天在銀杏樹下喝茶,冬天到西嶺雪山看雪,四季都有樂子,這多虧了老天爺給的好地勢。
第五名:依山傍海的“黃海明珠”青島
青島人最驕傲的就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美景背后是地理條件的饋贈。
青島位于山東半島南部,東邊瀕臨黃海,北邊有嶗山山脈,海洋和山地共同調節著氣候:夏天海風一吹,悶熱全跑了;冬天山脈擋住北風,比同緯度的城市暖和不少。
更妙的是,青島的海岸線曲折,有很多天然港灣,像青島港、黃島港都是重要的航運中心。
老青島人都知道,住在海邊不僅能看景,還能吃到新鮮的海鮮——開春的鲅魚、秋天的螃蟹,碼頭剛上岸就進了菜市場。
青島的地形,雖說有些小坡,但不像山城那么陡,老年人散步爬坡也吃得消,難怪青島總被評為“宜居城市”。
青島
第四名:河網密布的“水鄉澤國”蘇州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的美,美在水網縱橫。
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北邊是長江,南邊是太湖,中間還有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全市大小河流加起來有兩萬多條,真正是“出門見水、抬腿過橋”。
這種地理條件,讓蘇州從古代就是魚米之鄉,水稻畝產高,絲綢更是名揚天下。
再說蘇州氣候,太湖就像個大水庫,夏天吸熱、冬天放熱,讓蘇州的氣溫常年溫和。老蘇州人喜歡在河邊喝茶、聊天,就連買菜都能劃著小船去水上市場。
更重要的是,地勢平坦加上水網發達,過去種地靠河渠灌溉,現在交通靠公路、鐵路,蘇州工業園區更是成了經濟重鎮,這都是地理條件給的底子。
第三名:一馬平川的“中原之心”鄭州
鄭州能成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全靠地理優勢。
鄭州位于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游,北邊是太行山,南邊是大別山,正好卡在中原腹地。
早年間,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在這里交匯,讓鄭州成了全國鐵路樞紐,現在高鐵更是四通八達,到全國主要城市都很方便。
雖說地處北方,但鄭州氣候不算極端:夏天熱但雨季集中,冬天冷但時間不長,加上地勢平坦,不管是開車還是走路都省勁。
老鄭州人都知道,黃河給了這片土地肥沃的泥沙,周邊的新鄉、許昌都是產糧大市,吃喝不愁。
更關鍵的是,作為河南省會,鄭州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這種“中心位置”讓它既方便發展工業,又適合老百姓生活,日子過得實實在在。
第二名:陸海相連的“東方之珠”上海
上海能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地理條件是最大的功臣。
上海位于長江入???,北邊是長江,東邊是東海,就像長江流域的“出海大門”。
長江帶來的泥沙堆積成平原,讓上海地勢平坦,隨便蓋樓修路;黃浦江穿城而過,把城市分成浦東、浦西,既方便航運又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老上海人都知道,上海早年靠碼頭起家,現在靠港口發財,上海港的貨物吞吐量常年全球第一。
再說氣候,上海的海洋性氣候讓冬天不干燥、夏天不悶熱,雖說偶爾有臺風,但影響不大。
更重要的是,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水網密布、土地肥沃,上海人吃的大米、蔬菜很多都產自附近的蘇州、嘉興,新鮮又便宜。
這種“江海交匯、平原廣闊”的條件,讓上海既有大城市的繁華,又有過日子的便利。
第一名:山水環抱的“帝王之都”西安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地理條件早就被老祖宗驗證過。
它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山脈,中間是肥沃的渭河平原,就像一個天然的“聚寶盆”。
您看,秦嶺擋住了南邊的濕熱空氣,黃土高原減弱了北方的寒流,讓西安氣候四季分明:春天不揚塵,夏天不太熱,秋天很涼爽,冬天少雨雪。
更關鍵的是,渭河從西安城邊流過,周邊還有涇河、灞河等八條河流,古人說“八水繞長安”,就是形容這里水源充足。
老西安人都知道,當年秦始皇選這兒建都,就是看中了“四塞之地”——東邊有函谷關,西邊有大散關,南邊有武關,北邊有蕭關,易守難攻,加上平原肥沃,糧食夠吃。
現在的西安,既有歷史古跡,又有現代發展,地勢平坦、氣候適宜,老百姓過日子踏實,難怪都說“長安長安,長治久安”。
尾聲
您看,以上這十座城市,有的靠江河吃飯,有的借山地擋風,有的憑平原致富。
其實對咱老百姓來說,地理條件好不好,說白了就是住得舒服、過得順心——出門有景看,回家有房住,買菜不貴,看病不難,這就是好日子。
互動一下:
您覺得哪座城市最合您心意?您心目中的地理條件最強城市是哪里?點贊收藏,歡迎在評論區跟大伙嘮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