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提到黃土高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廣闊而厚重的黃土地。可就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先民們創造了一種與環境融為一體的窯洞居住方式。
他們不依賴復雜的建材,而是直接向大地“借”空間,建成了冬暖夏涼的家。
黃土高原上最古老的居住形式?
祖先最早怎么找地方???往地下去,或許是最古老的答案之一。
尤其是在黃土高原,那里的黃土層又厚又穩,好像天然就在邀請人們去挖掘。直接在土里“掏”個洞穴出來住聽著簡單,卻是先民們適應環境、就地取材的聰明辦法。
這門“掏”洞的技術,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等到了周朝那會,大家的手藝明顯進步了,不再是隨便挖個洞就行,人們開始觀察地形利用山坡、溝壑,建造出更有規劃的窯洞。
翻看歷史記錄會發現,漢朝和唐朝的時候,窯洞在黃土地區已經隨處可見。最常見的一種叫“靠崖窯”,顧名思義,就是依著天然的黃土崖壁,直接往里挖。
這種做法最省力,因為高高的崖壁本身就是現成的外墻和保護。
后來,到了平坦的地方沒有山崖,智慧的人們想出了新辦法“地坑院”,有些地方也叫它天井窯院,就是在平地上硬生生向下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大坑,形成一個沉在地下的院子,然后再從這個坑的四壁分別向內挖出一孔孔窯洞。
關起門來,這里就是一個相對獨立、也更安全的小天地。
還有一種特別的窯洞叫“箍窯”,它不是挖出來的,而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磚或者石頭壘砌起來的,但外形還是模仿著窯洞那種圓拱頂。
這種多半出現在找不到合適崖壁,或者土層不適合深挖的地方??梢钥醋魇歉G洞在建造方式上的一種變化。
說到底,無論是靠山挖,還是下沉挖,或者是在平地上砌,這些窯洞的根本,都離不開黃土這種獨特的材料,用它來圍合、支撐起一個又一個家。
而窯洞之所以能實現“冬暖夏涼”,奧秘就在于那厚實的黃土層。
窯洞憑什么冬暖夏涼千年不變?
黃土的比熱容和導熱系數適中,這意味著它吸熱慢,散熱也慢,專業術語稱之為“熱惰性”極佳。簡單來說,厚重的黃土墻體就像一個巨大的“天然空調”。
黃土吸熱和散熱都比較慢,物理上這叫“熱惰性”好。夏天,外面的熱浪想要鉆進窯洞可沒那么容易,等它好不容易滲透一點進來,往往外面已經到了晚上,氣溫開始下降了,所以窯洞里能保持一份難得的清涼。
到了冬天,情況就反過來了。窯洞里人活動、做飯產生的熱氣,加上白天透過門窗照進來的那點陽光,都會被這厚實的土墻“吃”進去存起來。
等到晚上外面天寒地凍的時候,土墻就開始慢慢地把白天儲存的熱量放出來,讓窯洞里維持著一個相對暖和、穩定的溫度。
這種保溫隔熱性能,遠勝于許多現代的薄壁建筑,不需要消耗額外的能源,窯洞就提供了一個相對舒適的微氣候環境。
再看看窯洞的造型,那個標志性的拱形頂,可不只是為了好看。從力學上講拱形結構能把上面巨大的土層壓力,非常巧妙地分散到兩邊的“窯腿”上,讓整個窯洞非常穩固。
這種結構在咱們古代建筑里挺常見,但它和挖掘這種建造方式結合得天衣無縫,既解決了空間問題,又解決了承重問題。
而且,挖窯洞絕對是個技術活,不是隨便掏個洞就行。坡度挖多少,拱頂多高,跨度多大,都得根據土質情況精確計算。
一代代傳下來的匠人,就憑著經驗和簡單的工具,就能造出這么結實耐用的家。這門手藝本身,就讓人不能不佩服。
當然了窯洞也不是十全十美,采光和通風確實是它的硬傷。不過,住在里面的人們也想出了不少辦法。
比如,窯口盡量朝著南開,多進點陽光;在高處開小窗,或者直接開天窗,改善空氣流通;還有像地坑院那種,院子本身就能幫助采光和通風。
說到底,窯洞不僅僅是一種居住形式,它刻滿了當地人生活的印記。
窯洞承載的黃土文化與現實尷尬
黃土高原上,祖祖輩輩的人們就這么一代代地生活下來。那些窯洞,親眼看過多少人家的歡喜和淚水,也一點點塑造了當地人骨子里的那種樸實、能吃苦、不愛張揚的性格。
就拿地坑院來說,這種幾家人住一個大院子的形式,往往就是一個大家族,或者幾戶沾親帶故的。
院子一圍起來,里頭的人走動就勤,關系自然就近,慢慢地就有了自己一套鄰里相處的門道和地方習俗。
家里的大事小情,像結婚嫁女、老人走了、過年過節的,很多時候都是在這個“地下”的院子里辦的。
其實,窯洞能存在這么久,本身就是人跟大自然怎么和諧過日子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蓋窯洞用的都是當地最不缺的黃土,不糟蹋東西,對周圍的環境影響也小。
蓋的時候幾乎沒什么廢料,用個幾十年,窯洞塌了那些黃土又回到地里去。這種不浪費、省能源的法子,放到現在這個講環保的年代看,真得佩服老輩人的腦筋。
但是,現在社會發展快,窯洞的處境也挺微妙。一方面,年輕人想去城里,覺得窯洞又土又不方便,好多窯洞就這么荒在那里沒人住了,黃土高原上新蓋的磚瓦房倒是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琢磨窯洞的價值,它那種特別的建法還有里頭包含的文化,慢慢地又被人重視起來。
有些地方就嘗試著把窯洞保護好,開發出來搞鄉村旅游。甚至有些搞藝術、搞建筑的人,也被窯洞這種特別的味道吸引,動手去改造、重新利用。
但這其中也存在商業化過度、文化原真性被破壞的風險。
信息來源:《征服黃土高原的窯洞,是怎么建造的?》,中國非遺之光,2023年10月16日。
信息來源:《【中華民居】窯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研學建筑,2024年3月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