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5月9日電 (王牧雨 田鵬鶴)近日,在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診室里,37歲的捷克人何俊梁正專注地觀察中醫師為患兒進行推拿。輪到他實操時,手法輕柔卻精準,不時用流利的中文與老師交流細節。這位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的“洋弟子”,用五年時間書寫了一段從中國文化愛好者到中醫傳播者的跨文化情緣。
4月30日,何俊梁(右一)在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學習辨識草藥。田鵬鶴 攝
2009年,懷揣著對東方文明的好奇,何俊梁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原本只打算在沈陽師范大學進修一年漢語,卻被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深深吸引。“最初覺得中文很難,但當我開始接觸武術,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他回憶道。
在沈陽學習期間,何俊梁一頭扎進了武術世界,前往四平少林武術學校以及鄭州少林寺,接受了長達六個月的少林武術特訓。每日8小時的高強度訓練中,推拿成為他緩解肌肉勞損的“秘密武器”。
圖為2010年,何俊梁在位于吉林省的四平少林武術學校中習武。(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有一次訓練后渾身酸痛,經推拿師傅簡單治療,第二天竟能照常訓練,這種‘神奇’讓我對中醫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欲。”何俊梁說,這段經歷成為他與中醫結緣的起點。
為了更深入了解中國,何俊梁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放棄捷克的本科學位,從零開始在沈陽師范大學攻讀中文專業本科,后又考入廈門大學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廈大學習期間,他不僅系統學習漢語教學,還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日后傳播中醫“埋下伏筆”。
2014年,何俊梁帶著對中醫的向往回到捷克,卻發現當地中醫資源稀缺,他說:“布拉格只有幾所中醫學校,真正懂中醫的人不多,但民眾因慢性病等對中醫治療需求很大。”2019年,他進入捷克布拉格第一中醫學校,開始了為期五年的中醫學習,主攻推拿與針灸。
今年初,甘肅中醫藥大學校長訪問捷克時舉辦了一場講座,在現場的何俊梁馬上向校方爭取到了前來中國實習3周的機會。“葫蘆灸、火龍罐、如何處理中藥材……每天不一樣的中醫課程讓我感到很興奮。”何俊梁說。
作為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孔子學院的兼職教師,何俊梁早已是捷克當地小有名氣的“中國文化大使”。他開設的太極課和中醫基礎講座場場爆滿,學員們不僅學習“楊氏太極拳”,還熱衷于了解針灸、艾灸等中醫技法。
“很多捷克人一開始是好奇,但體驗過中醫治療后,就成了‘常客’。”他笑著說,“他們發現,中醫不僅能治病,更是一種融合哲學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求學生活期間,何俊梁將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最終編撰成書《我與中國的緣分》。這本捷克語著作收錄了他在中國十年間的文化隨筆,從武術、中醫到飲食、民俗,字里行間滿是對中國的熱愛。“我希望通過真實的故事,讓捷克人知道中國文化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智慧。”何俊梁說道。
談及未來,何俊梁表示計劃在家鄉摩拉維亞開一家中醫診所。“那里中醫資源匱乏,但民眾對自然療法需求大。”他還希望定期舉辦中醫文化沙龍,“讓更多人親身感受中醫的魅力,是我傳播文化的初心。”
在何俊梁眼中,中醫在捷克的發展正迎來黃金期。據他介紹,布拉格第一中醫學校每年招收100余名學生,盡管課程難度大、學制長,仍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嘗試。他說:“中醫‘簡驗便廉’的優勢日益凸顯,我們提倡‘中西醫結合’,哪種有效就用哪種,這是最務實的態度。”
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甘肅省是中國中藥材主產區,也是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作為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近年來已與吉爾吉斯斯坦、匈牙利等12個國家構建長期合作關系,累計舉辦國際研修項目38期,培訓外籍學員600余人次。(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