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5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網格不“格”——上海基層社會治理“街區賦能”記》的報道。
網格治理,已是各地精細化基層治理的“常規操作”之一。不過,實踐之中,總有新思考。網格是否越多越好?是否越密越好?網格最終怎么解決問題?
最近,在上海嘉定新成路街道走訪,當地的思考有點新意,網格織得再細再密,格與格之間總有格邊、總有格點。怎么使格邊“有邊無界”、格點“有點無結”?他們提出:要讓網格不“格”。
街區“試點”
小區與小區之間,有街區。小區“圍墻”之內,社區網格治理已基本全覆蓋、很成熟。小區“圍墻”之外,社區網格治理固然可以有“延伸服務”,但隨意性強,特別是碰上難題,網格與網格之間,是由彼到此“延伸”、還是由此及彼“延伸”,一個不協調,就容易形成空白點。
怎么突破“格邊、格點”問題?街區是個有利的“試點”地帶。
2024年,新成路街道試點推行街區網格實體化運作,探索“街區+社區”的綜合網格管理模式,把轄區內的街面劃分為迎園、百合、新成、方舟4個街區網格,實體化配置了42名街區網格員,邀請熱心商鋪業主擔任“小微網格長”,協調社區、街區事務,為基層治理進一步賦能。
方舟街區網格范圍內,有轄區最大的商業綜合體,新就業群體聚集。街區網格服務的主體,首先就關注到外賣快遞小哥這樣的群體。因為這個群體,進出社區、街區之間,連接社區與街區的功能。快遞小哥如何在社區與街區之間騎行有序、遞送順暢、作息有間,人車物如何做到“一體運作”,不讓其中出現不必要的“梗阻”、糾紛與矛盾,這給街區“格邊、格點”治理,出了一道很好的題目。
通過周邊商業綜合體的共建聯建,方舟街區網格促成“紅石榴”暖心休息驛站陣地的落地。在驛站,設置閱讀角、休息點等功能區,備有微波爐、空調、冰箱、急救藥品公益箱、換電等功能性設施,建立體系化物資補給、設備維護制度,為外賣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提供飲水、手機充電、閱讀休息等服務,滿足戶外工作者及新就業群體的日常所需,增強新興領域群體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融入感。
商住樓進出人員復雜,管理成本高,非機動車亂停“堵門”、居民出行不便。街區商圈召集物業、樓組長、商住戶等各方代表,將意見建議進行梳理并因地制宜制定商圈的改造方案,通過設置非機動車專用通行道,有效解決人車混行的問題。
周邊商戶自發參與改造工程,自行購入物理隔斷、參與車道布置,建立了120個電動車充電插口,方便新就業群體和商業綜合體的商家、商戶和顧客就近充電,通過街區管理共治,實現商圈的“環境共享”。
方舟網格針對商圈商戶、新就業群體及購物群眾安裝的電動車充電裝置。(受訪單位供圖)
“眾管”基因
這些年,上海一直在探討綜合網格管理,無論是多格合一的運行理念還是融合型網格的實施模式,最終目的是讓城市網格治理實現“有邊無界、有點無結”,真正讓社會治理實現共治,讓群眾享受到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紅利。
新成路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街區和社區,管理的對象不同、服務主體不一、面臨的問題有異,街區網格和社區網格應基于不同的網格類型,啟動新的運行模式,做好精細化管理,借助12345的“吹哨”功能,在網格不“格”中,啟動問題發現按鈕。
街區網格實體化試行一年來,新成路街道小區圍墻外的變化令人驚喜:街面上的12345投訴量降低了近16%,重復投訴率降低了17%,群眾滿意率提升了18%。
街區網格運行的起步階段,就組建了街區網格治理委員會,一批商鋪能人擔任了街區網格的“小微網格長”。這是新成路街道街區網格的“眾管”基因。
街區管理開始顯現出“公轉+自轉”的良性運轉。天氣開始轉熱,新成路街道一些沿街商鋪的空調陸續啟用,但跟往年不同,過去一灘灘惱人的空調積水不見了,一根根零亂不堪、有礙觀瞻的沿街空調滴水管也消失了。
這個轉變,最早源于一張12345的工單:有群眾經過轄區內倉場路的一家商鋪,看到空調管道直接暴露,滴水直接排放在路面上,積水對路過的市民有滑倒的安全隱患,也讓街道這條知名的商業街在環境上“減分”。
工單雖然只針對一家商鋪,但街區網格員們在商戶群中啟動了“群管”溝通和實地巡查,發現整條倉場路上,存在同類問題的商鋪有6家。共性問題“一件式”解決肯定不夠,需要“一類式”化解。
網格員們把工單交給街區治理委員會,治理委員會召集相關商鋪坐下來一起議事共商。商鋪業主們“自己事自己議”,很快形成了兩個共識:問題要一次解決;委托一家完成納管處置,既要實用也要經濟。最終,沿街網格6家商鋪業主以眾籌方式,借助街區現有商鋪的經營資源,解決整個街面空調管滴漏的共性問題。
依靠“眾管”基因,解決“一類事”的辦法越來越多,街區自治能力不斷提升。街道塔東五金街大多是“夫妻老婆店”,規模小,平時夫妻忙于經營,沒時間照顧自家孩子。商鋪里的學齡前兒童,在街面上進進出出,很不安全。這件商鋪業主共同掛心的事,怎么辦?
街區網格牽頭,把相關職能部門和商鋪業主召集起來專門協商此事。街區商鋪“一鳴”口腔門診提出一個好辦法:口腔門診有一個兒童診療區,放著小帳篷、繪本和一些積木玩具,是個“小型兒童樂園”。就診病人不多的時候,這個兒童樂園完全可以對商鋪小孩開放,診所的醫護人員也可以作為街區志愿者,陪這些孩子看書、搭積木。
“解決意識”
網格治理,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問題”。新成路街道的做法里,有一點很值得一說,那就是他們稱之為“解決意識”的那種辦事理念和辦事作風。
街道干部說,一般都講“辦事率”,做到事事有回應、事事有回復。細細一追究,不少都只是“給了一個解釋”,也便有了回復和回應,算在“辦事率”里了。但解釋不等于解決。“我們應該追求解決率”。當然,事事解決,肯定做不到,不過有了“解決意識”,辦事就會總想著往解決的方向上走,這次解決二成,下次再朝解決四成努力。
新成路街道在網格治理的實踐中發現,處于“格邊、格點”中的治理問題,往往最需要這種“解決意識”,因為這里跨部門、跨區域、跨群體的“癥結”比較多,需要多方協調、反復推進,不是一下子就能徹底有結果的。如果單單“給個解釋”,說明一下問題的難度,不是一個部門或一個街道能夠解決的,那樣的說服力是不足的。
劉金是迎園街區網格的負責人,她的體會是:街區網格是個“新鮮事”,不管怎么樣,先交朋友,先把服務送上門,“看看街面上有什么事,聽聽商鋪的業主碰到了什么問題”,每天巡街,和大家聊天,聊出了感情,找出了問題,就不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手上解決不了的,找相關的人、相關的部門反映,推動解決。
百合網格巡街的網格員,在與一家蒸糕店老板娘聊天時發現一條“線索”:蒸糕店是連鎖制的店鋪,每年要完成會員登記,過去這些線上的事,都是年輕的兒子幫著做,但最近兒子去其他地方發展業務,這家店的大小事宜,就都留給了年近六旬的老媽自己完成。老板娘一天收到了會員登記短信,按照操作,在網上繳了280元的“會員登記費”。網格員一聽就聽出問題,“會員登記”應是免費的,這肯定是遇到了“詐騙”。
本來,網格員只要解釋一下也就可以了:收到要求繳費的短信應警惕,注意核實,今后千萬不要再上當受騙了。但新成路街道的網格員不止于解釋,進一步從解釋到解決,幫著受助人與下沉網格的民警取得聯系,找到那個假冒的代辦“繳費員”,讓他退還已收的“會員費”,而且接受應得的懲治教育。
網格不“格”。在格邊和格點中,又有了基層精細化治理的一方“新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