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董明珠與格力,走向何方?本文與大家探討。
寶子們,4 月 22 日,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又雙叒叕順利當選新一屆董事,然后再次當選格力電器董事長,開啟了她執(zhí)掌格力的第五個三年任期。可就是在這次大會上,她 “絕不用海歸” 的言論又把 folks 的眼球給吸引過去了,爭議那是相當的大。
要說董明珠啊,那簡直是個傳奇人物,從 1990 年南下珠海,到如今還是格力的掌舵人,34 年過去了,她早就習慣了在風口浪尖上跳舞。她那性格,鐵腕、霸氣、耿直、強人,甚至還有點不合時宜,總之,沒有一個詞能完全概括得了她。在她眼里,人生就是一場硬仗,而格力就是她的主戰(zhàn)場,她一直在戰(zhàn)斗,從未停歇。
1984 年,董明珠才 30 歲,命運卻給她開了個大大的玩笑,丈夫早逝,孩子才 2 歲。可她沒被打倒,1990 年,36 歲的她從南京南下珠海,為了生存,進入了格力的前身 —— 海利空調廠。那時候,這廠子小得可憐,連年虧損,產品賣不動,工資發(fā)不出。
入職第一個任務,就是去安徽追債,別人說那家經銷商賴賬了 42 萬,肯定拿不回來。可董明珠不信邪,只身前往,一待就是 40 天,天天守在對方公司門口,不哭不鬧,就是不走,債主去哪兒,她就跟到哪兒。最后,債主沒辦法,只能讓她把貨拉走。就憑這股敢打敢拼的勁頭,她在格力一路開掛,不到一年就成了全公司銷售冠軍。
后來啊,她在商業(yè)上的 “較勁” 勁頭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也把這股子精神注入了格力的骨子里,讓格力變得不妥協、不求饒、靠自己。1995 年,她剛當上區(qū)域銷售經理,就對行業(yè)賒銷規(guī)則開刀。所謂賒銷,就是經銷商拿貨不用先付款,賬期能拖好久,這在當時是行業(yè)慣例。可董明珠一上來就說,不行,以后先款后貨,錢不到賬,別想提貨。
這話一出,整個團隊都炸鍋了,下級不服,經銷商抵制,其他區(qū)域經理也勸她別太激進。可她偏要這么做,短短兩年,就把 “先款后貨” 制度從珠海推廣到全國,讓格力的銷售體系全面去賒銷化。雖然很多人說她太狠,但這一步卻讓格力擺脫了 “人情賬”,建立起硬朗的銷售邏輯。
她的狠可不只是針對經銷商,連親哥哥也不例外。當年,格力空調銷售旺季,庫存緊張,有經銷商想快速拿貨,就找到她哥哥,說只要能幫忙拿到 100 萬的貨,就給她哥哥 3 萬提成。董明珠知道后,直接打電話給經銷商,告訴他別想走后門,以后都不再給他供貨。她哥哥覺得沒面子,無法理解,甚至寫了絕交信,和她斷絕往來。但董明珠就是這樣,原則面前毫不退讓。
不過,她對格力那可是掏心掏肺的。當年格力電器剛嶄露頭角,銷售副總帶著 8 名骨干銷售和 2 名財務人員被一家新成立的空調企業(yè)高薪挖走,集體辭職。銷售副總帶著 8 名骨干銷售和 2 名財務人員集體辭職,這對于當時的格力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這消息傳到朱江洪耳中,他都愣住了,說不出話來。可董明珠卻帶著 3 年賣出兩個多億的戰(zhàn)績,回到了珠海總部,成為了唯一的堅守者。就在那一刻,朱江洪就明白了,董明珠不是來打工的,她是來改寫行業(yè)歷史的。于是,格力電器的命運就和她緊緊綁在了一起。
在格力,董明珠不只是董事長,不只是 “靈魂人物”,她就是 “格力”。在她的帶領下,格力取得了不少成績,越來越走向硬實力派。
她開始在全國自建直營店、專賣店,繞過渠道商,讓格力直接和用戶見面。還拿出 10% 的股份讓十大省份的經銷商入股,把省級銷售公司、代理商、經銷商的三級渠道體系和格力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成為格力在空調行業(yè)稱霸的核心競爭力。當別的家電品牌被渠道綁架時,格力卻穩(wěn)住了銷量。
她還把大量利潤投向技術研發(fā),金融危機時,別家縮成本、砍項目,格力卻加碼研發(fā)、建實驗室。靠著這股狠勁,格力實現了核心部件的全棧自研,自主研發(fā)的變頻技術、高效壓縮機、電機技術等,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還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認可,長期處于行業(yè)領先地位。
董明珠還不滿足,又搞了個 “智能裝備” 事業(yè)部,布局工業(yè)機器人、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甚至在多個領域試水,包括高端制造、醫(yī)療設備、動力電池。雖然外界不理解,可她堅持認為工業(yè)制造才是根。
在格力,董明珠一呼百應,幾乎成了 “格力本身”。但這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爭議。她是中國企業(yè)家中最容易上熱搜的之一。她嘴硬、好斗、不討喜、不妥協、不合時宜,連營銷都帶著鋒芒。和雷軍的 “十億賭約” 被人調侃,搞格力手機被全網嘲笑,做 “玫瑰空調” 被罵 “丑”“性別刻板”,進軍智能家居也被質疑個人 IP 跟公司強綁定,個人英雄主義太濃重。她挖來的王自如和孟羽童也都先后離職,引發(fā)不少爭議。她不喜歡 “海歸”,信任 “實干”,說學歷不是能力,西裝不是腦子,還內涵雷軍,諷刺那些 “靠融資賺錢” 的公司。
她像一塊未打磨的鋼鐵,冷硬直接,爭議不斷。每一次罵聲其實都圍繞一個核心 —— 她始終用 “工業(yè)人” 的方式經營品牌,用 “人格化信仰” 塑造企業(yè)。雖然顯得固執(zhí)、緩慢、不討喜,甚至 “與時代脫節(jié)”,但這就是她的命,也是她的賭。
隨著爭議越來越多,一個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她到底會不會退休?如果她退了,格力體系由誰來接班?董明珠退休的消息從她 65 歲就開始年年傳,但年年都被打臉。她一邊培養(yǎng)接班人,一邊又親自上陣帶貨、談判、定戰(zhàn)略。71 歲了,別人都在養(yǎng)老,她卻像剛上戰(zhàn)場。
格力陸續(xù)傳出多個 “接班人”,但每一個看起來像 “苗子” 的人,最后都成了 “傳聞”。不過,董明珠在一次和俞敏洪的對話中提到:“已經找到格力接班人,有三四個預備人選。” 這是她第一次 “實錘” 有接班人,但依然沒明確時間表。她像在打一個 “薛定諤的牌局”,退休和不退休同時進行,既準備交棒,又不放手。
因為格力的組織架構、技術路線、供應鏈資源,甚至企業(yè)文化,本質上是 “董明珠體系”。她退,可能不是 “換人”,而是 “換時代”。而接班的關鍵,是把隱性的 “人格決策體系” 轉化成顯性的 “組織系統”,讓公司在關鍵人物退出后,還能按一套成熟的邏輯運轉。
但格力是個極度 “董明珠化” 的組織,她的風格、節(jié)奏、判斷力太強,公司每個重大節(jié)點都繞不開她。這意味著她的 “退出”,不是物理上的退休,而是系統邏輯上的重構。而這樣的重構太難了,需要有人既能堅守底線,又能拿下市場,既能開拓,又能穩(wěn)住現金流。所以,71 歲的她,還不退休,還在戰(zhàn)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