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診了不少小腦萎縮患者,發現一個共同點:畏寒怕冷,即便在溫暖的室內也常感四肢發涼,尤其雙下肢冷感更為明顯,走路時還搖搖晃晃、步態不穩。其實啊,小腦萎縮不僅僅是患者關注的肢體協調問題,而是與生活習慣、體質息息相關。
今天,就來詳細聊聊小腦萎縮的中醫調理思路及解決辦法。很多小腦萎縮患者,總是疲倦乏力,畏寒怕冷,四肢發涼,腰部及膝關節酸軟疼痛,遇冷疼痛加劇;腹部脹滿不適,食欲差,大便溏薄,每日 2 - 3 次;口淡無味,不想喝水,夜間小便頻繁。
從舌象來看,這類患者舌質淡胖,邊有明顯齒痕,舌苔白膩且厚;脈象沉細無力,尺脈尤甚。在中醫看來,這些癥狀往往與 “脾腎陽虛”“痰瘀阻絡”有關。
中醫認為,小腦萎縮不只是肢體運動失調,更是全身氣血、臟腑功能失調的體現。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癥狀,不僅要緩解走路不穩,更要調理全身氣血平衡。因此,調理小腦萎縮,不僅要補髓健腦,還要溫補脾腎、化痰祛瘀,如此才能切斷 “共濟失調之源”,讓不穩的步伐慢慢穩下來。
盛勁強大夫根據在北京仁宣中醫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一個調理小腦萎縮的基礎方,效果顯著。當然,具體用藥還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癥狀進行加減。
基礎方如下:
制附子、干姜、黃芪、炒白術、茯苓、當歸、川芎、補骨脂、肉豆蔻、薏苡仁、牛膝、天麻
方解
制附子:大辛大熱,溫腎壯陽,為溫陽之要藥,先煎降低毒性并充分發揮藥效,可補充腎陽,溫煦全身。
干姜:溫中散寒,與附子搭配,增強溫陽之力,重點溫煦中焦脾胃,改善脾胃虛寒。
黃芪:健脾益氣,補后天之本,促進氣血生化,提升機體正氣。
炒白術:健脾燥濕,和黃芪配伍,增強健脾益氣功效,同時能運化水濕。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協助白術祛濕,使水濕通過小便排出。
當歸、川芎:補血活血、行氣通絡,改善因氣血不暢導致的腦髓失養。
補骨脂:補腎壯陽,固精縮尿,輔助附子加強溫腎之功,充實腎精。
肉豆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針對患者便溏癥狀進行調理。
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進一步加強祛濕之力。
牛膝:引藥下行,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改善下肢無力、不穩。
天麻:熄風通絡,針對肢體運動失調,改善走路不穩的癥狀。
整個方子通過溫腎健脾、化痰祛瘀、補髓通絡等多重作用,既能改善小腦萎縮導致的走路不穩等癥狀,又能從根源調理氣血、臟腑,切斷 “共濟失調之源” 。
如果您或家人正在經歷類似困擾,不妨給中醫一次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